第二章 不同理论如何解释异常?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角度
一、何谓“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
有一个流派,在研究人格和心理异常时,关注的是心理动力(意识或者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的。
他们相信,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正常与否,大部分都是由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所决定,他们把这种潜在的力量成为“动力(dynamic)”。人的行为,思维与情绪的产生是不同动力互动的结果。当这些动力之间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异常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动力学,也称为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Sigmund Freud (1856-1939)
Carl Jung (1875-1961)
Alfred Adler (1870-1937)
注意: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来自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心理学实验室严谨的研究,它是非学院派的心理分支。
二、弗洛伊德对心理异常的解释
(一)人格结构
1. 本我(id)——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遵循“快乐原则”,本我的动力是一种叫libido的性能量。
2. 自我(ego)——力量来源于“本我”,是为了适应环境、消除焦虑从“本我”中分离出来,帮助“本我”以可接受的方式达到满足、达到环境适应的目的,自我代表“理性”,遵循“现实原则”。
3. 超我(superego)——从“自我”中分离出来,通过“理想的自我”和“良知”来监督“自我”,并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三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本我和大部分的超我是一种潜意识的存在,人的大量行为都是在无法意识到的焦虑的控制之下。
自我,和其他两个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当三个部分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个体就会产生焦虑,甚至出现心理异常。如,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就是因为自我和超我不能控制本我的冲动,而一再表现出冲动和危险的行为。
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被发展出来。
(二)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很多策略,用来控制不能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并避免或减少这些冲动带来的焦虑。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应用这些策略,但是,如果滥用了(过多或不当)这些防御机制,与现实脱节,无助于解决冲突甚至于出现病态。
精神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病态心理。
主要有:压抑、合理化、仿同、投射、反向、躯体化、转移/替代、幻想、补偿、升华、退行、否认等。
如,某大学生内心对竞争某项奖学金评选有强烈的愿望,她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宿舍其他同学身上,认为宿舍室友也和她一样觊觎这个奖项,于是渐渐地把室友当作假想敌。这是“投射”。
某大学女生内心其实对班上追求自己的某个同学也颇有好感,但是却经常在公开场合说被他追求很烦,不想见到他。这是“反向”。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身体区域能带来生理快感,成为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根据生理快感区域的不同,他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如下:
成功完成早期阶段的成年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很少有人能够非常顺利地从第一阶段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固着和倒退。
性蕾期(也叫做性器期),被认为是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
伊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
阉割焦虑;阴茎妒忌
三、心理动力学派的后期发展
荣格:“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理论
阿德勒:自卑情结、自尊
克莱因:“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理论
武志红:原生家庭
四、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重视个体成长的早期经验,尤其是早期创伤经验所引发的心理焦虑和冲突。
移情、自由联想、释梦、宣泄、重构等。时间长(2-5年)
五、心理动力学的争议
个案见证
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unfalsifiability)
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