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受价值观影响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探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态度的特点有:内向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没有无对象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可以包括人、事件、物、观念等。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的转变。

态度有认知成分C(congnition)、情感成分A(affection)、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al tendency),称为态度的ABC模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当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影响,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通过内心认知评价确定价值,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的态度;介于两者之间时,则采取中性的态度。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

比如部署一项新的工作,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内心在乎自由价值,这项工作带给他自由,满足他自由掌控的需要,他就表示支持。有的人属于防御型,感受到抉择给自己带来责任和压力,他就会表现出否定的态度。有的人既看到自由的价值,也看到带来的风险压力,通过二者权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有的人属于被动跟随型,不愿意抉择,对让他自主抉择的事情,他会感到困难。有的人内心安全感不足,非常在乎别人的肯定、欣赏、认可,如果别人出现否定的语言、状态,会引发他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未经过理性的认知判断,会直接爆发出情绪,被情感成分引导,从而失去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当时出现一种态度,经过冷静后思考,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一个人的态度也不一定决定其行为,有人虽然表示反对,但仍然会采取执行的行为倾向。比如少数服从多数、有意见保留等。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很多人认为抽烟有害,但仍然吞云吐雾,认为喝酒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仍然经常会喝醉。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为了系统性的知识输出而放弃了以一个某一具体观点为主线的知识输出,随之而来的便是放弃了对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偏好的...
    微笑Style阅读 11,201评论 1 20
  • 今天是第一天上课,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还是感觉干货满满! 女贞老师讲的好仔细,感觉自己跟对了人,在她的帮助下,这一...
    乔小惜阅读 1,631评论 0 2
  • 茉莉这些年带着乐乐,日子过得很艰难,她一直在找一条出路,2016年的今天,她带上了钱和背包去了北京!因为接到北京的...
    3c33b9ef943b阅读 2,490评论 0 0
  • 2017/03/06【打卡】12#夏天第305天1.记录✅本周计划出台,调整了学习节奏,把学习按小单元划分,20分...
    Grit888阅读 8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