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以下同感:
1.常常工作了一天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仔细想想,找不到任何价值感?
2.你工作5年了,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和刚毕业大学生没啥差别?
3.在工作的时候,忍不住刷朋友圈、回微信、看邮件,常常忘了自己要干什么?
如果有以上问题,就说明我们离“深度工作”太远了。
虽然一样是每天8小时工作,但却分为“深度工作”(deep work)和“浮浅工作”(shallow work)两种,而且中间差别巨大。“深度工作”,从大处讲,能使我们个人的认知达到极限,创造出新的价值,产生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成就,从小处讲,也可以使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压缩工作时间,平衡工作和生活。而“浮浅工作”,则是那些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一般都在不断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比如不断收发电子邮件,开会,这种工作的特点,就是不会创造太大价值,容易被复制和替代。(换句话说,刚毕业工作的大学生也可以做,为什么非你不可?)
· 时代已经变化,你准备好了吗?
现代科技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已经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很多工作都会被数字科技、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所代替(昨天看到王府井百货的保洁阿姨都开着电动清扫车在商场打扫卫生了……),或者干脆外包出去节约成本,普通人的工作机会一再被碾压,逐步被淘汰。可是有的人却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活得很好,来看三个例子:
第一个人是35岁的数据奇才Nate Silver,这个人做了一套竞选预测系统,挂在《纽约时报》上,高峰期它的点击量占了全站总点击的70%。引起了娱乐与体育电视网(ESPN)和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 News)的关注和挽留。
第二个人是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他是一名程序员,创造了ruby on rails网站开发框架,为推特和Hulu等网站提供基础,是颇有影响力的basecamp开发公司合伙人。
第三个人是John Doerr,硅谷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普通合伙人。杜尔协助融资了推特、谷歌、亚马逊、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等。
无一例外上述三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科技发达、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刻变革的今天,为什么他们三个人能站在顶端?因为他们正好是现代社会最有“钱景”的三类人:
①高级技术工人(数据奇才内特·西尔弗);
②行业翘楚(大卫·海涅迈尔·汉森);
③资本拥有者(约翰·杜尔)。
高级的技术工人是指能够运用非常复杂的机器,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在科技的发展全世界信息和联系更便利的时代,不管你是在咨询,还是市场营销或者写作设计等等,远程协作都已成为可能,行业翘楚更彰显了“胜者通吃”的原理,所以顶尖的人才可以获得成功,灯下一片黑。第三种,资本拥有者可以有资本投入新科技、重大重组的人,比如投资前两种人,所以当然也可以成功。但是于我们而言,大部分人可能只能想办法成为前两种。
那如何成为上述这样的赢家呢?有两种核心能力:
一是掌握迅速掌握复杂工具,
二是工作的质量和速度都要达到精英层次,迅速转化成成果。
以上两种核心能力都高度依赖于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非常少见却意义非凡
今天大部分的公司和环境崇尚一种联结文化,比如说很多公司都是开放式办公区,认为能够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协作机会,但这往往会干扰员工进行深度工作,尤其是今天知识IP时代。但是为什么深度工作被干扰,连接文化却依然很盛行呢?这是因为,现代的工作中,深度工作给一个公司带来的价值影响很难量化,浮浅工作给公司造成的影响也不易察觉。而人们往往倾向于表面观察或者思维定势,认为看不到明显坏的情况就是好的。再从公司管理层的角度看,自己的要求能够及时被响应,客户的要求可以立刻得到满足,看到有群人随时都在忙碌、迅速在行动,至少感觉员工是很有效率的、都在做事的。但是很多深度工作,其实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不被打扰才能进行,这当然不被许多公司特别是管理层接受了。所以员工也会不自觉的都从事开会、及时的收发电子邮件、打电话,这样“看上去很忙碌”的工作,这样就会显得很有价值。但实际上这样长期下去会影响一个公司或者个人的长期发展。
深度工作会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有时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我们关注的事情来构建世界观的,所以当你深度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身体和大脑真的会随之发生一些反应。哪怕是得了癌症的病人,当他把注意力从癌症本身转移到他去做的美好的事情上面时,也会极大的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科学研究表明,其实工作,有时候比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专注的时候,会有“心流”产生,有了内在目标,得到了反馈,完成了挑战,这些都鼓励着我们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会比闲暇更愉悦。所以沉浸于某种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 如何进行深度工作?
以下方法不妨试试:
找一个特定时间和安静场所,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比如说早上5点半起床,一直工作到7点半,然后再去吃早餐上班。或者在图书馆等安静的地方,有钱人可以试试去酒店包套房从事写作类的深度工作,传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写最后一部哈利波特时就是这么干的(大概是因为让自己肉痛的时候,不得不认真深度工作了吧?其实我还有一个更简单的随时随地都比较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办法,感兴趣可以私信我了解。)。
自己设定一个可视化的目标和仪式感。比如说每天定下的深度工作的目标完成后,在日历上面画一个红叉,可别小看这个红叉的积极作用,会让你养成一种简单的习惯。中间有一天没做,你都会觉得不自在。在此基础上,建议记录下自己深度工作的时间和取得积极成果的时间段,以便日后回顾和调整预期。
设定深度工作目标和时间。人们能够保持高度专注的时间是有限的,目前为止,最厉害人的也就4个小时,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刚开始的时候,能保持1个小时也是很不错了。超过这个时间,我们就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分心,或者大脑运转就慢了,会感觉非常疲惫。所以深度工作是不鼓励加班的,而需要的是设定好深度工作时的目标,提高紧迫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为最多也就4小时,所以你要想好在这有限4小时,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抓紧时间全神贯注去去做。
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深度工作,围绕重要工作展开。“最重要”的事情,对每个人可能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找出激发自己热情、需要专注的、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那些经过深度工作可以学会的不可复制的复杂技能,以及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的技术。对于脑力劳动者(或者说知识工作者),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设想如果这份工作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会花多长时间?如果时间花的越长,需要的掌握的知识越多,代表这个工作的深度越高,越是你需要从事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单位时间里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另外一方面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提升自我。当然,有人会疑惑,这里提到的需要进行“深度工作”和我们平时认为的重要事情好像不总是重合的,其实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想要达到的效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话句话说,如果把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比如像日本的寿司爷爷那样一辈子就做寿司的工匠精神,也是深度工作。在明确深度工作后,问问自己“这个和我的深度工作有关吗?”就会摈弃那些与深度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上网打发时间,看肥皂剧等等;
制定深度工作时间使用计划和截止时间,利用时间的“稀缺性”提高紧迫感。在深度工作有限的1-4小时时间里,明确好要完成的最优先的深度工作,具体列出所需要的时间,最好这个时间要短于预计可能需要的时间,倒逼自己的注意力更加专注,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罗斯福年轻时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他学习时间比别人少,成绩还非常好,还热爱拳击、摔跤、健身、舞蹈、诗歌、自然学,并且样样都很精通。
控制上网频率,克服分心的欲望。我们很难忍受无聊的时间,比如等车、排队、坐车,一般都会拿出手机刷朋友圈打发时间,或者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个明星花边星闻吸引,最后忘了自己本来要干嘛。但实际上这会影响到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稍微遇到一点无聊或者认知上的挑战,我们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了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我们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深度工作的时候,要严格限制使用网络的时间,实在必须要使用,也要将时间段分割为“离线”和“在线”时段,在离线时段,坚决不用网络,在“在线时段”,使用网络,但也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即使在等车、坐车、走路这样的无聊时间里,我们也尽量不要刷朋友圈打发时间,而是通过专注于思考一些专业问题,理清思路,训练思维。总之,控制上网频率,使用网络必须有目的性,不要因为无聊而上网。
善用“完工仪式”来结束一天工作。正是由于我们的深度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深度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也会让我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与家人相处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在工作日结束的时候结束工作。但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当天的事情没做完,是很难及时停止的,而且会有内疚感。那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进行一个简单的“完工仪式”。只需要三步:
1. 再看一眼收件箱,看看还有没有紧急必须要回复的事件;
2. 总结今天的工作完成情况,以及今天的新任务,查看接下来几天的任务安排以确保不会遗忘重要事情;
3.据此列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利用流程导向法处理电子邮件或者别人的请求,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几十甚至上百封电子邮件或者接到各种来电,处理会花费大量时间。不妨在收到对方请求的时候,思考下这件事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后续还有哪些步骤和流程,你的时间安排,需要对方配合完成什么,让对方参与其中,尽快完成这项工作,而不是来回就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浪费时间沟通。这就是管理学大师大卫艾伦的“项目闭合”理论。(我自己的例子:最近用这个办法完成确实取得了很惊人的效果:最近三个月我们一直与一个有合作意向的重要企业客户的沟通,对方是国内大型的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在讨论前期合作方案的时候同时需要成都公司、北京总部、海外土耳其公司的参与。后来在给对方最后一版修改方案的时候,我附上后续我们的处理流程和所需要时间,并告知对方我会在第二天下午3点依次给他们电话沟通方案确认事宜,结果在我第二天下午3点给他们打电话时,对方都已经在此之前看完了方案,当即表示无其他问题。效率极大提高。)
践行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一起行动吧!
后记:
以上这些总结感悟大部分来自于最近阅读的一本书《深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书评,其中不少内容是我自己对书的理解,可能不一定准确到位。一直以来在阅读外国的书的时候,不知道是彼此逻辑思维方式不同,还是翻译的有些难懂,我总觉得读起来一锅粥,很难消化理解。就像这本书《深度工作》,作者用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从心理学、神经学、哲学的角度论述为什么要深度工作,虽然严谨,但实属鸡汤。不过作者某些观点还是有满满的干货的。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我也倒逼自己回顾输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的书评,提炼出来一些自己和大家共勉。
以下是《深度工作》作者的一些介绍: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以下是我的思维导图(做的比较潦草,只是为了理顺自己的思维,之前没想到要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