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谤讥于市朝”。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够在公共场所指出、议论我的过失。
其中的“谤”是公开指出过失的意思,不含贬义。
2
相传,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称之为“谤木”,也称“诽谤木”。
意思是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3
寒山、拾得是唐朝著名诗僧,他们之间常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精彩问答。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里的“谤”,是诋毁的意思。
4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绪论中写道:“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意思是:受到全天下人赞誉的人,不一定不是表面上忠诚谨慎、实际上却欺世盗名的人;遭到全天下人诋毁诽谤的人,不一定不是品质高尚、成就卓越的人。
其中的“谤”,仍是诋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