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自己就是个内向,社恐的人。我不喜欢逛街,买衣服的时候也不会讲价。现在是当妈妈的人了,每次买衣服都会让姐姐一起去,她简直是个社牛。
我很少参与各种聚会聚餐,如果有不得不参加的,我也会感到紧张,不自在,但我也会处理好自己的行为状态。在工作中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也会主动与他人协同工作,积极发言表达。
我可以通过一些技巧,避免自己内向的性格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性格是很难再去改变的。
幼儿园老师曾邀请我面谈,一起聊聊关于孩子的表现以及状态。其中她说,我的孩子会有一点内向,话比较少,安安静静。让我平时多去鼓励孩子。
不过老师也说了,孩子内向的性格并不是一个缺点。我也表示认同,内向性格带来的话少,不愿表达自己等,都可以通过技巧和练习帮助孩子去做调整,做提升。
在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之前,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无条件爱孩子。一个不缺爱的孩子在心里会有更强的安全感,他才更愿意去探索,去社交。
慢慢融入
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去接纳更多的人,这一切都要慢慢来。
而不是一上来就把他推出去,“你说呀,你说你叫****,要表演***”“你去呀,去跟他们玩”。越是这样引导,孩子反而越不容易打开自己,越不容易迈开那一步。
父母表率
当孩子内向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说,多出去见人,多锻炼锻炼就好了。但是出去见人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方式。
之前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带着孩子在路上遇见了熟人,对方先打了招呼问孩子,吃饭了吗?孩子看着她不说话。我就对孩子说,你跟她找个招呼,说吃过啦。他说得很低,也没有看着对方,说完就跑开了。
还有一次,别人跟孩子打招呼,他看一眼就走掉了。我问他,你怎么不打招呼呢?他又不说话。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是我见到人不想说话,身边人一只推着我去打招呼,我是什么感受呢?心里应该是抗拒的吧。
孩子都是看着父母行事,如果父母都没有见面打招呼的习惯,没有这个榜样,孩子又怎么会主动去打招呼呢。
后来我不再对孩子说,让他跟人打招呼,而是见到人,我先去打招呼,我先去和对方聊几句。让孩子看到这一切,觉得是安全的,很自然的行为。
慢慢地,有一次我们去乐园,他主动向柜台的工作人员说,hi,我来啦。我当时还有点惊讶。但我知道,做好铺垫,静待花开。
社交热身
每当要带孩子去新的环境,见新的人,就要提前跟孩子打招呼,让他知道接下来的计划。这样的话,孩子感到安心一些,不至于突如其来的不适应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有一个周二,幼儿园老师通知家长,第二天也就是周三要带孩子们去农场研学。那么周二的晚上我就会跟孩子说这件事,到周三的早上会再重复一遍给孩子。
虽然后来老师反馈,刚送完孩子后不久,他就哭了,说是想妈妈了。但是后来适应的还不错,最后还在农场宿舍里午睡了。下午接孩子的时候,他的情绪也很好。
如果孩子来到了已经在玩的一些朋友身边,想和他们一起玩。不要让孩子直接自己去找他们,也不要让孩子去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两三岁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意,都是特别喜欢说不,说NO的。
这个封闭式问话,很可能就让孩子遭到拒绝。孩子可以做的是,直接参与。父母可以引导:“你看那个小朋友在堆积木,他的积木快要倒了,要不你去帮帮他,和他一起堆吧”
这样的以帮忙的形式直接参与,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接受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学着自己主动迈开那一步。
父母无需太担心内向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这只是性格特点而已,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如果父母都很难做到开朗外向,那么也就不要去要求孩子做到。当父母活得自在,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