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总有淌不同的水,填不完的坑。
首先是不要和趋势作斗争。团队阵容、商业模式、股权架构,都是可以迭代修正的,只有趋势是不可逆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巨头公司是逆势生长起来的。趋势包含了方向和时间点两个维度。关于时间维度,其实就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在浪潮到来前的一年到半年左右做出预判并且入场。太早了,你等不起;太晚了,入场券就发完了。
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创业是动态的迭代过程,所以迭代能力是比商业模式更本质的东西,创业者千万不要拿现有的静态状况去预估明天,不要拿当下的已有资源去假设明天。2012年,“出门问问”第一次融资时只是个demo,连界面都没有,你说一句话,它在网上把答案找出来;后来做语音搜索,费尽心思打开了微信接口,第一次拥抱真实用户;接着试水APP,效果不尽人意;2014年5月,他们把APP嵌入了谷歌眼镜,“出门问问”品牌打响,可一回到手机,效果就冷淡下来。它的商业化道路更是一波三折:试了to B,又走向to C,到后来做了自己的操作系统,甚至干脆自己推出了硬件,今年又和大众达成了深度合作。这样听下来你就会发现,市场凶险,创业不易。“出门问问”之所以能一直活着、活得还不错、一路成长为国内为数不多的AI独角兽,就是因为创始人和项目几乎一刻不停地在自我迭代。
第三个创业要注意的问题是要认清品类,例如有个餐饮品牌想做小火锅,就找品类咨询的创始人唐十三做咨询。唐十三调研了三个月,告诉他:小火锅不能做。原因是:火锅在中国有两大门派,一是涮羊肉的草原门派,能长出小肥羊这样的大品牌;二是四川火锅,可以千变万化,像海底捞这样的品牌容下十个也不成问题。但是小火锅,呷哺呷哺这样的目前在中国也就只有它一个。也就是说,这个品类容量低,发展不好,不值得干。对创业者来说,品类就直接决定了你的舞台有多大。
第四个要注意的创业问题是不要相信灵光一闪,而是要有钝感,迟钝的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灵光一闪的东西,早就在别人脑海中闪了无数次了。很多时候,一些本来不合理的、逻辑不通畅的打法,因为你的小聪明,一次两次地搞定了,你为此庆幸,以为这就是护城河,但这很可能恰恰掩盖了你公司的大问题,是一种慢性自杀。相比小聪明,创业者需要一些“钝感”——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得稳,才能不容易被诱惑,不走捷径,也不容易放弃。
第五,要戒掉路径依赖。比如公司有一个最资深的记者,在别的媒体有多年的经验,所以文章写出来,总带着老东家的色彩。路径依赖是很可怕的,会让你丧失学习能力,一叶障目,等你发现的时候,常常为时已晚。如果你现在觉得很舒服,节奏稳健,打法自如,可能恰恰是因为你没有站在边界上,没有推着边界往前走。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