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了关于柏拉图关于知识的论断,在《理想国篇》第七卷,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这个比喻假设发生了这么些事情:
- 假设有一个底下洞穴,出口朝着阳光,阳光不能照到最里面。在洞穴中居住着人类,在人类和洞穴口有一个短墙,短墙和人类之间有一个火炬。洞穴一头是墙壁。
- 人类自出生开始,肩背及双腿被锁缚,终年只能面对墙壁儿从未见过阳光。
- 在短墙和火炬之间有各种动物和各种物体的塑像,被火炬发出的光照到了墙壁上。
- 人类面对墙壁,终其一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各种物体的影像。他们只能看到影子。
这样下来,这些人类只能终其一生都在“幻想”,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被文字和媒体传达的信息所扭曲。但是总是存在一些人或者一个人能够冲破捆缚,看到外面的师姐,发现这个世界真正的面目,发现太阳。当他发现这些的时候,再回来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个洞穴太黑暗了,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于是乎想要救他的同伴出去,然而这些人类不会同情这个“智者”,反而以为他是在害他们,最终将其置于死地。这就是苏格拉底死于非命的根本原因。
当然,苏格拉底之死还和他的存在破坏了当时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个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的,毕竟人生来只能走一遭,谁都不想早点离开,本文抛开这个方面仅仅从摆脱困境方面小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疯狂原始人》,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一个原始人家族从洞穴里逐渐迁出,并追逐太阳的一个故事,和柏拉图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电影最后是个不错的结局,现实可没有这么喜剧,这就值得我们好好推敲推敲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性是很难变的。我还太年轻,未曾多接触社会,但是从周围的同学和家乡的人们的看法,这句话说的没有错。一个人没有多接触世界,没有涉及某个领域,全靠想象,维持着自己所谓的人生观,这未免有点太小家子气了。但是对于一个团队,一个民族,全部是这个样子就很麻烦了。特别是一个民族,当一个民族被愚昧之气蒙昧之后,一个领头人被蒙昧之后,就算是出现了像苏格拉底这种智者、鲁迅这种医者也绝乎作用不大。如果当我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或者我仅仅是我自己的领导者的时候,我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我去想一想。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别人说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如果和自己原先认为的出入很大,那么第一反应必然是拒绝。深究这个原因,我觉得还是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没有对一个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思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对我们造成了什么影响,而是满不在乎的拒绝了,甚至还要埋怨对方,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对的。敢于打破常规,特别是已经有人尝试已经成功的事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敢于走出山洞,敢于抛弃已有的“财富”,追求真善美,获得真知,才是更重要的。
以上只是个人的不成体统的见解,各位如果觉得不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