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回答这个问题,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套关于“大本大源”的道理,行不通。一是高估自己了;二是理论没有故事来的动人。正好电视剧《有翡》中的一个片段来回答这个问题正合适。
男主人公谢允,不想读书,以下是他和师傅的对话:
谢允:我为什么非得有出息呢?我又不能决定自己是谁的儿子。我要是能决定,就不当父亲的儿子。
师傅:那你想当谁的儿子?
谢允:打鱼的、撑船的、挑担的,都可以。这样我就不必读书,也不必练功。等将来长大了就卖力气为生,当个跑堂的或车夫。跑堂的可以耳听八方,车夫可以走南闯北,岂不比现在快活。
师傅:你只看到海边那些卖苦力的娃娃们自在,却不知道,他们这一辈子快活的时光,只有这几年。一旦身子骨开始抽条,便要替家里干活。挑担的要挑一辈子的担,撑船的要撑一辈子的船。日日起早贪黑,糊口尚且困难,更遑论听风赏月。身后一家老小都是石头,沉甸甸的压着你。让你病不起、死不起,只好低着头往前奔。这还是太平年间,倘若有个天灾人祸,那便更惨,生死祸福全不由己。这是生而为人,托上了牛马的命。凡人奔波半辈子,都是为了挣脱娘胎里带来的命。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自由身,而我们没有那个命。
写出了这段话,心理一阵轻松。最近一年来,晚上下班后看书,常常看到凌晨2点。有时候觉的是一种习惯,现在我明白了动力所在:作为普通人,挣脱从娘胎里带来的命而已。就是这么实在,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
最近,翻看了孔孟的仁义之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翻看了王朝通史,正如毛泽东所言,都是帝王将相这些大人物,不是我一个普通人所求的;还有《逻辑思维》、心理学、哲学、文学,这些看着热闹,却不接地气的东西。没想到是上面一段话,给出了答案。
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不是上了大学,我可能会在村里种地或外出打零工,而不是现在的白领程序员;如果不是坚持不断的看书增长学问,我可能糊里糊涂的结了婚、生了孩子,在全家的压力下,只好低着头往前奔;如果不是坚持读书,我不可能在从事的工作之外,去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项目管理+其他方面。有听风赏月的可能性。
学习的动力:挣脱娘胎里带出来的命,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被迫谋生。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是吸取“成功挣脱的普通人积累的经验教训的过程”。所谓的志向、理想,说的就是这些。仓廪足,知礼仪。只有挣脱了命,才有资格帮助别人,有资格去做贡献。否则,很可能沦为被社会救济的对象。戒之、戒之。
姑且,在这里放下狂言。我不仅,要自己挣脱这个命,还有心建立完整的学说,让更多人挣脱成功,这是我今生所愿。明白了这个道理,是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