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①中岁:中年。
②道:中年之后,好道家学说,亦好佛理。
③家:安家。(名用如动)
④陲:边缘,旁边。
⑤胜事:美好的事
⑥值:遇见。
⑦叟:老翁
⑧南山:即终南山
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但有两处,我倾向于清代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校的。①第四句“胜事空自知”:空,国秀集作只。②末句“谈笑无还期”:国秀集、瀛奎律髓俱作滞还期。
这大约是后人为其“顺意”而改,却也说不准是右丞原稿如此一一不改也罢,无须苛求。
先读此诗,是我对王维的“亦官亦隐”的生活煞是羡慕。既可为稻粱谋,又可有自己的精神之追求,够自由的。无论向佛还是好道,由你好了…于是概叹那个国度的官吏制度。但我想也是个人资历的积攒。青年时期的王维,肯定不是如此。这首《终南别业》,即是他晚年之作(一般考证是约758年,而761年,王维去世)。
再读此诗,深觉他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而如见其人了。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多么自由惬意!可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且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兼长。闲适怡乐,随遇而安者也。
三读此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实在让我震撼。这是此诗的第三联,承其上联“胜事自知”。什么“胜事”呢?“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水流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在哪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少时遇此二句,总觉王维是坐船上溯,溯到头,划不动了,就坐在船头看天上云起云飞…今天想来,似也不离谱,甚至更生动形象…一笑)“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也可说,是到达一种“极境”。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陶潜不是“云无心以出岫”么?(《归去来辞》)。但也可以说,走不通了,就不走了,到哪儿不可以坐一会儿呆一回呢?只是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当然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而《诗人玉屑》言之更深:“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转引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三五页)
至于这两句的“禅意”与禅机,后人自多有参者。
有人说,“水穷处”指的是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还有人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不忘初心么?)。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是的,处处会有活路的。这就不能不让我联想起王维的仕途经历。张九龄为相时,王维得拔擢,深得感遇。到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王维就深感苦恼了。却也不得已,对李也有几次“奉和”。再后来,安史之乱,王维被执,且任了伪职(这又让我想起现代一位大文化人、学问家、散文家来…日寇到来之前,谁劝都不成,执意不走,可后来,也被任了伪职)。幸好王维被执后有一首诗,表达了其哀愤之情(加之王维曾服药以病),肃宗看了,很是同情,只给了一次降职处分。确实,不管是李林甫专权时,还是被安禄山捉来任伪职后,以及后来的半官半隐,王维都是很矛盾的…那,于这些关节处,是不是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声轻叹呢?
如此说,大约也未与此诗之意趣相悖吧,不过是为寻找“活路”罢了…当然,你以其大节有失而拒之斥之,也无不可一一身与心分(王维曾有此理),还是人与文分而因人废文呢?后人思之不已(但无论如何,不使大节有亏,还是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想到的),思而又思,亦使后人而复思后人也。
2021.6.12. 辛丑五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