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们,他们继承了初唐以来的声律及风骨,将韵律与抒情相结合,形成了“盛唐诗风”。武则天时期实行的“以诗赋取士”招揽了很多寒门子弟,他们争先恐后的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开元十五年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他们提携后进,大量写诗,开启了一个美好时代的序幕。
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广东韶关人,唐中宗初年中进士,唐玄宗时升至中书令,后因直言敢谏,成为开元时期的一名贤相,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廷。他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京为官时以应酬之作为主,绮丽有余而情韵不足;后离开朝廷,诗风大变,形成了以托物兴感和山水抒情的“曲江体”,具备了唐诗清婉明秀。在外放途中,他将咏怀和山水描写相结合,寓风骨于物色,含清拔于秀丽,如《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而清。”他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景色进行描绘,感慨人生进退之不易,表现出了清雅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张九龄的山水诗里比较著名的作品为《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天然壮丽和恢宏气势,他善于用自然的声色表现深远的情感,构成玲珑明秀的诗境。
他的山水诗受“二谢”影响比较大的多带有纪游性质,叙述行程中的见闻和感悟,他能够像大谢一样细致的描绘景物,也能像小谢一样表现出清丽圆美的诗风。《望月怀远》是其中的代表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意夕起相思。”此诗不描绘月景,而写月色,月光使远方的情人夜不能寐,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像海水般没有边际,海上的月色与人迷蒙的思念相结合,构成了韵味无穷的的清婉诗境。这种诗境对王维、孟浩然等杰出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有直接的影响。
张九龄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和政治上,还表现为他对后进的提携,开元二十二年他举荐王维为右拾遗,又在荆州时辟孟浩然为从事,他们的交往在诗歌上多有反应,如王维的《献始兴公》对张九龄的提携表示感激,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表现渴望汲引的心情和知遇之恩。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山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十五岁时,他游学长安,后凭着演奏琵琶的才能获得推荐为官,早年时他对功名充满了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的《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但是他还是因事被贬,直到张九龄为相他才升迁为右拾遗,在此期间他曾奉命出塞凉州,大概《使至塞上》就是那个时候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西部风光,感到无比的壮美,他将这种英豪之气融入景色之中,形成了雄浑壮阔的诗境。王维当官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他在长安终南山山麓购买了一处别墅,相传那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住所,那里有竹有水,有溪谷也有深山,环境优美,此后他在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无比惬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长安,安禄山知道王维是个大才子,于是想让他在自己手下做官,王维不知道如何反抗,于是吃了泻药装病,又假装自己哑巴了,但是安禄山不管,依然强制性的给了他一个官职。后来唐肃宗反攻长安得胜,所有当过安禄山任命官的人都被下罪,王维赫然在列,但是由于王维一直不与安禄山合作,所以他被从轻发落,不久就官复原职,后来甚至升迁到右书丞。晚年的王维已经没了进仕之意,退朝之后过起了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生活,他爱上了佛教,爱上了阅读经书,最终他老死在之前的别墅里,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山水诗多写于隐居期间,他精通音乐,还会画画,他的描写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山居秋暝》是其中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自然的美与心境美的融合。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他最爱读的是《维摩诘经》,经书里要求静心的方法是坐禅,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灵处于虚空状态,达到“无我”的境界。六朝以来喜用玄言引入诗境去体会自然山水之美,到了唐代变成了禅趣,而这种境界需要用诗歌去阐述,王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在《终南别业》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些是诗人心态的写照,他将禅趣描写的具体可感,让人们体味到佛理的美好。晚年的时候,王维选择了归隐,他将寂寞当做一种享受,因此寂寞也显得很美,在这里他作了《辋川集》二十首,这些诗表现了他自甘寂寞,隔绝尘世的宁静之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些诗是王维人生最后的写照,他已经明白了孤独的意义,也能体会到此中的美好,于是他的心灵变得超凡脱俗,没有了孤独惆怅,也不受人干扰,只有一片空灵,而美的意向就来自这永恒的寂静之中。
与王维同时期成名的诗人是孟浩然,他也以写自然山水诗著称,但他的一生并不像王维一样仕途通达,寂寞半生。孟浩然早年做官不成,又觉仕途难为,于是四十岁之前都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之后他来到长安,与众多诗人唱和,一时之间名动京城,恰逢张九龄为相,授予了他一定的官职,后来他还是选择了隐居。三十多岁时他曾与年轻的李白相遇在湖北武汉,因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孟浩然动身前往江陵时,李白写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此看来,两人交情不浅。
当他与张丞相相遇时,他想毛遂自荐表明自己的为官意图,于是有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也希望有人引荐而青云直上,却总是应试不第,也许是他的秉性太过孤高狷介,虽然有济世之心但却不愿意曲从别人,据说张说向皇帝举荐他时,他躲在床下不敢出来,皇帝让他起来赋诗,他却来了一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他本来可以好好的抓住这次机遇,却要用埋怨的语气给皇帝说话,皇帝生气了,他这一辈子都没被重用过,所以他选择了隐居。
他的隐居生活惬意而悠闲,他的田园诗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外合,青山郭外斜”,他的田园诗常常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即兴发挥,不饰雕琢,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种自然的风格犹如陶渊明一样活泼自在,自然纯净而又淳朴高远。孟浩然一生曾多次出游,他经常遇景即抒情,于寂寞外低回,随意布景便能形成清远而意味无穷的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果说王维的山民歌咏给人一种宁静之美,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则把自然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了出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他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当时以王维、孟浩然为中心的一批同类诗风的诗人还有裴迪、储光羲、常健等。裴迪曾与王维一起呀终南山隐居,在生活方式上多受王维影响,两人经常唱和,《辋川集》二十首是他的代表作。储光羲生活经历比较坎坷,他也曾与王维隐居,但后来安史之乱接受伪职,却不如王维那样幸运,被贬南方,他的诗多表达返璞归真,颐养性情的思想,有大量作品流传,如《杂咏五首》里的《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风格接近孟浩然,自然而淡远。
与王、孟两人风格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成就最高,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表现了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光线的柔和,通过微妙至深的禅境,表现心无纤尘的幽远情思,静中有动的描写也传达出飘渺的韵味。常建中进士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县尉,但大部分时间他都隐居在终南山和武昌,他的山水田园诗多孤高幽僻的隐逸风调,其中透露出的佛理与王维诗歌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