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像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收获:
此荷蒉者能听音读懂孔子的心思,应该是一位高人隐士。
硁:读作kēng,敲打石头的声音。
深则厉,浅则揭: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出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指的是调整自我,适应环境。
孔子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无法做到像隐士一般超然度外。但他也非常认可隐士所说“深则厉,浅则揭”的道理,所以感叹,如果真的能达到这种物我两忘,顺势而为的境界,世间就没有什么难事了。
《庄子》中有也类似讲解。
例如,无所不能的至人,潜水不觉窒塞,蹈火不觉炙热,高飞不觉惊恐,其原因就在于至人心神专一,保养元气,顺应自然之道,忘掉外物,心无所累,所以能通达自然。
喝醉酒的人摔倒时所受的伤通常比清醒状态时更轻,原因也在于醉酒时忘掉了外物,内心没有恐惧。
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说的就是所有的外在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和倒影。
当你恐惧时,看到的就是黑暗。
当你抱怨时,看到的就是怨气。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深则厉,浅则揭,不怨天不尤人,古代圣贤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及时调整自我,摒弃负面情绪,积极应对,做出适宜自然本性的选择。
在目前这个特殊阶段,特别要懂得调节心态。随遇而安,适可而止,不过度焦虑,不人云亦云,坚信好心态能战胜一切困难。
分享《人民日报》上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人的精力有限,少一点内耗,人生会多一些可能。
调整心态,勇敢行动,才会和最好的自己如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