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鸡毛蒜皮系列又开始了。现在每天写一篇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基本上写完我也不修改,回看,就一气呵成的写下去。当初起鸡毛蒜皮这个名字,就是因为生活里全都是鸡毛蒜皮,而我们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反复练习,就相当于是把武林秘籍转换成一身绝学。
今天我再分享一件小事,不同于以往的痛苦追忆,今天这件事是成功的喜悦。喜悦的体验,其实就是一种正向体验,当在生活中的正向体验增加时,我们的行为习惯也就不由自主的改变了。这就好比尝到了甜头,就会不由自主的反复尝,时间久了,一种新的方式就诞生了。我们的“系统”也就升级了。
先简单叙述一下事情经过。
这件事发生在我的朋友B上,B最近有一个困惑,他想找他的朋友要回欠他的钱。但是他很烦躁,又说不清哪里烦躁。于是和我聊了聊。
我曾经上过李老师的咨询师的实操课,上实操课最大的体会是见识到了李老师高超的引领技术,引领这个词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是什么感觉呢?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水到渠成的把来访者的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说很多的话,只是在关键的时候穿针引线,提一些问题,然后来访者就不知不觉的实现了认知反转,他自己认识到原来之前自己的认知有误,于是解决和改变就水到渠成。
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这种引领技术太厉害了,但是又太难了。我也曾上去实操练习过,但是完全找不到什么感觉,问了几个问题就卡壳了。首先,这需要引领的人高屋建瓴,在想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混乱的叙述中大脑高速运转,摸到事情的脉络,找出隐藏在这一堆杂草中间的关键点。梳理清楚引领的方向和思路。其次,当咨询师能看到这些关键点后,还要用得当的方法进行引领,所谓得当,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引着来访者认识到这些关键问题。这里面就涉及谈话的技巧了,既不能生硬的灌输,又不能引起对方的反感,要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你说难不难?
说了这么多咨询师、来访者,可能有人会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咨询师。这话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比如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如果运用了这种技术,那效果一定和现在天壤之别。
说了这么多,回归主题,说说昨晚发生的事。
昨天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生活中使用实操课的引领技术和朋友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昨天的谈话里,我把他乱七八糟的事件和情绪进行了梳理和拆分,在我发现的问题点上反复使用提问的方式让他自己思考,在出现认知反转之后再反复确认加强,明确目标,梳理层次,最终,捋清了他在这件事上所有的困惑。聊完之后他表示,神清气爽。
大致过程如下
1.确认目标
我首先提问还钱的目标。他之前设计了对方欠款的三种可能性——对方全认,认一部分,余下的不认了(因为之前已经还了一部分)。他认为三种可能性已经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我问他,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可能?他思考后说没有了。我接着问,如果对方承认有欠款,但是表示自己现在手头不宽裕,不能还。你怎么应对?这个问题他一下子哑火了,尤其是我给他做了一个演示练习,我扮演欠钱的人,他当时只挣扎了几下便败下阵来。这个时候,我再次向他确认:目标到底是什么?他仔细思考,给出了具体金额。我接着提示,还有别的吗?他想不出来,我提示他,怎么把金额落实呢?于是,他又明确了还钱的日期。
这个时候,目标就很清晰了:金额+期限。这是他之前没有明确的。
2.扫清关键障碍
接下来,我问他如果去讨债,自己最大的困扰是什么?在刚才的演练中,他已经意识到了,他最大的困扰在于一旦对方打出感情牌,他便不能招架。
于是,我便从“感情牌”入手,我问了一些问题,并在问题中进行了梳理和引领。例如如果角色调转,当他打出感情牌是什么感受?如果是他打感情牌,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当别人打感情牌时,他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随着谈话的不断深入,他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他开始意识到,当他跟对方说“暂时还不了钱”时,内心一定是痛苦的,无助的,他一定是走投无路才会这样说,所以他会带着这种投射,认为当对方说出类似的话也一定如此。这时候,他就会对对方有同情,不忍心。从而失去自己的目标。
他感受到,当对方打感情牌时,他觉得自己是强者,对方是弱者,出于对弱者的保护,他应该不再追讨债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继续帮他拆分,我提问,他思考。例如,什么情况下对方会打感情牌?除了确实走投无路,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他回答,还有为了不还钱演戏。我问他,强者和弱者意味着什么?能想到什么关键词?他回答,欺凌。于是我问他,欺凌是什么意思?在他的回答过程中,我抓住了他解释“欺凌”一词时,强者“主动”欺凌弱者的主动一词。于是我问他,如果你是强者,对方是弱者,那么你有主动欺凌对方吗?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如果没有主动,自然就谈不上欺凌,那么所有的“强者对弱者的欺凌”,不过就是自己的想法罢了。
我问他,如果是你是欠钱者,也同样走投无路,那你会怎么处理,会因为自己是弱者,而不想还钱吗?他说不会,一定会还。我继续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欠钱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管多难,我都得想办法自己还钱。我说,为什么同样是深处困境,你欠钱是你自己需要负责的,而对方欠钱,就不需要负责呢?这好像是双标?这时,他恍然大悟,坚定的说,对方也应该自己负责,他有困难是他自己的事,他理应为自己负责。
后面我还用类似的方法继续帮他澄清了“朋友”和“真正的朋友”的定义,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一度音调升高,情绪激动,回忆起自己以前多次在最艰难的时候找这个朋友要求还钱,对方都推三阻四的场景………
这个过程中,我反复用到了换位、提问、强调在他表述中不经意使用的关键词并加以澄清的技术,从而帮助他实现了自己思维的清晰和之前错误认知的反转。
当这个困惑解决完成之后,我又问了他一遍他的目标,这次他的回答变得有力而清晰。然后我又重新帮他做了一次情景演练,我还像最初一样,扮演他的朋友,而他此时,已经可以清晰有力的坚持自己的底线并始终不再被自己之前的“软肋”困扰了。
在解决了这个点之后,我又以类似的方法,帮他解决了关于还钱的其他困惑。例如,他始终觉得向他借钱的这个朋友人品不错,认识也很多年,所以还是觉得很迷惑。经过我的拆分,他意识到,其实他和这位借钱的朋友虽然相识多年,但其实只是个一般关系(不是他之前以为的兄弟关系),对方给他的“恩惠”其实是他自己放大了,还有他们的友谊并没有接受过“现实面以及阴暗面”的考验,而在借钱、还钱这个小考验上,其实对方的做法已经没有经得起考验,只是他自己从未清晰的认识到而已。
又比如,他对另外一个朋友C(借钱人A,他自己,还有C,三个人是很好的的朋友团伙)和他在这件事的处理方法上的严重分歧也有困惑。我用同样的方法,最终帮他明确了他自己的目标,认识到他和C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他现在要坚持自己的态度等问题。
最终,我问他,还有什么其他疑惑吗?他说,没有了,非常清楚。
后记:
关于这件事,我有一些感悟,分享一下
1. 知识必须变现。
学以致用是必须的,否则,学习就成了空洞无物的东西。这是一件生活里极小的事情,但是带给B的困扰却不小,看似是这一件借钱还钱的小事,其实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固有认知以及自我投射,所以,貌似是一件小事的解决,但类似的事情积少成多,解决的就是一个思维体系、行为模式的问题了。以小博大、举一反三,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高效。
2. 沟通模式的大不同。
关于朋友B的问题,我其实早有观察,也早就费劲唾沫跟他交流过。但是收效甚微,固然,我的一些和他截然相反的观点,曾带给他认知系统的丰富,让他看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而且大部分时候,他对我的看法是认可的,认为我说的是对的。
但是,但是,但是!敲黑板说三遍,重点来了。
效果甚微。我指的效果,是对方认可你的道理并将其内化的结果。
这在家庭教育中极为常见。我们和家人,尤其是孩子的沟通,往往根本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苦口婆心讲一堆大道理,不是激起逆反,就是充耳不闻。最好的情况,就是认可,但做不到。
这种结果,和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举个例子,我就曾经就“借钱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这个观点做过如下表达:他还得起还不起是他的事,不是你的,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你不需要考虑他难不难,毕竟你难的时候也没人考虑你。在这个表述中,如果稍微不加控制,还会加上一些评判和感情色彩,例如,他还得起还不起是他的事,不是你的,你当什么圣母啊?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那效果就更可想而知。
其实昨天我想表达的和我之前想表达的,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昨天我是启发他自己思考,而不是我的强行灌输,但结果天壤之别,皆大欢喜。
老师说过,所有的关系都是一场误会。很多时候我们沟通无效,甚至引发争吵战争,绝大部分都是根本没听懂对方要表达什么,就被自己的情绪干扰了。作为“听话”的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自己“听懂别人表达的真实意思”的能力,而作为“表达”的人,要学会“怎么表达才有效”。
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少好多误会,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才会提高。
3. 倾听的艺术
练习倾听的能力,是咨询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当然在生活里也是如此。不仅“说”需要技术,“听”同样重要。
我很早就发现自己不能倾听这个问题,因为我的表达欲很强,头脑反应也比较快,所以在我和人日常交流时,我经常抢话,不等对方说完就急于表达。
这种做法的害处显而易见。但是我确实控制不住自己。直到上课时听老师说过一句“所有表达欲过强的人背后,都是情绪”,我才恍然大悟。并开始有意识的注意。
改掉一个顽疾是很难很难很难的。我必须把“很难”这两个字重复三遍,以表示我的痛苦。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心态的平和稳定,我发现自己在倾听上的情绪越来越少了。以前当我听见别人说话费劲,啰嗦时,我内心是愤怒的,我有恨不得扇对方一个耳光的感觉。而现在我变得耐心了一些。
在昨天和朋友的交谈中,我向他提问时,他经常思考半天才回答,在这个过程里,我大部分时间是平静的,偶尔有一点情绪,但是最终也以“如果你这真是在花钱做咨询,那你的钱可就蹭蹭的没了”这种表达方式释放了,而没有像以前一样控制不住的皱眉,叹气,不耐烦。
所以,倾听是一门技术,而做到倾听,更需要情绪的疏导。
昨天和朋友以咨询的方式聊完,我冒充记者采访他的感受,他意味深长的说,又精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