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探讨的三个问题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什么不是成长型思维?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传授给他人?
回答1:成长型思维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仅此而已。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往往会产生误解。
误解1:
成长型思维是开放性思维。事实上灵活开放的思维与专注个人能力发展是两回事。
误解2:
成长型思维就是要努力。这就为盲目努力带来了借口。我们常说一句话,“方向大于努力”。事实上,努力并不只是包含努力本身。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领会辛苦工作带来的成果,但也希望他们明白,在方法不奏效时改用新策略的重要性。
另外,培养成长型思维是称赞别人真实的努力,而非满足于没有真正受益的努力。我们需要弄清无效努力的原因,并引导孩子选择别的策略和资源,帮助他们重新学到知识。这样,既要称赞努力,也要将其与结果相关联。努力也不一定要在出现成就时才称赞,而是要在平时多询问努力的过程,并给予关注,这样才能让培养更加持久的成长型思维。
误解3:
成长型思维是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事”,甚至告诉别人“可以做任何事”。
简单地自我安慰活着告诉别人“可以做任何事”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帮助他们获取技能和资源,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否则,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的结果,只会是让个人和孩子变得“习得性无能”。
回答2:每个人都是同事拥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所以我们的任务是弄清是什么事情出发了我们的固定性思维,是哪些事情和情境让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
情境1:
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事情上,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通常只需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举动就可以让事情变好,而很多人当身处事情当中的时候,也能感到这点,只是他们不会去做,而是放任事态的发展。改变思维方式并不是外科手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反复磨合调整,只有相信并坚持才能渐渐获得新的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
情境2:
在面对他人评价和拒绝的时候。固定性思维模式者会对接收到的每个信息进行评估。如果是好事就会贴上积极的标签,而坏事就会给他带来消极的标签。这样,当个人标准由外界决定时,个人的处理和思考问题方式就颇为被动。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成长性思维者对于评价也很敏感,但他们更注意评价的建设性: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怎么做才能提高?
情景3:
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选择放弃。有效的做法是制定一个清晰具体的计划。其中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执行计划?要考虑到具体计划的细节。比如“明天,休息的时候,我要喝杯茶,关上门,然后给学校打电话”、“周三早上,我起床刷牙后,要马上做到桌前开始写报告”。计划越形象,越容易执行。而成长型思维者也有懒惰的时候,但他们的做法是“越不想做,越要比自己去做”。我们不能总等外界的力量去逼迫我们,而是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去督促自己进步。
情境4:
固定思维者往往在遇到问题时诉诸于情绪。在不满时,忧愁自责。在愤怒时,大发雷霆。而成长型思维者意识到想要成功,就必须控制自己,学习一些帮助自己的策略,并加以练习。首先,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与他人讨论你的感受。然后,别人可能会在乎你的感受,而如果不行,你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
如果实在不行,当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离开房间,将自己最为恶劣的想法写下,当自己足够平静的时候,再去处理问题。当人们放弃非好即坏、非强即若的固定性思维模式时,就能更好地学习有效策略,进行自我控制了。
情境4:
通往成长型思维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接受:认识到自己的固定性思维,出现频率以及他们带来的危害。
观察:明确是什么激发了固定思维模式,它出现的场景,当发行固定思维出现的场景和原因时,要给予充足的观察时间。
命名:给自己的固定思维命名,其实是为了更加平静理性地面对这种问题。
教育:固定思维的出现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但它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纠正固定思维。逐渐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再受挫折后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
设立成长型目标:对比两种思维模式,思考如何利用成长型思维改变自己的行为,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思考何时何地和用什么方式让你的计划更加具体。思考用什么方式让你行动起来,将计划付诸实践。最后,就是不论感觉多差,都要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