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很多人而言,觉得实在太不起眼了,因为自从认字开始,几乎每个人都和书打过不少的交到,有什么好说好写的呢?但仅仅读过,读完就放过,却算不上有效阅读,那样读过再多的书也约等于没有读。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也尝试写下读书笔记。
什么是有效阅读?就是读过一本书后,要有扎实的收获,让书中的内容融入内心,指导我们身心实践,直至变成我们自己无形的财富。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完之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相反,与之对立的就是无效阅读。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无效阅读的情形,比如:
(1)这本书很好,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2)刚读完,把书一合,却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3)读过的书都要快堆成山了,可是从来没有排上用场。
对照一下,我们是否也存在呢?确实,除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外,很多书别说读完不知道说的什么,甚至一章一节读完也不知所云了。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检验自己是否有效读书的经典四问:
(1)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最喜欢书哪一部分?
(3)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4)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认真对照自我四问检查发现,读书看似平常,却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了一个有效阅读的方法——笔记读书法:
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重点是让自己心动的语句,和对自己思想有冲击,能带来新东西的内容。
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当下的任何思考、想法都要马上记录下来,形成习惯。即便是没有什么含金量的“很好,真棒”之类的评论,不管多么简陋,都应该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落实到纸面上,立刻形成输出。一是当下的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中,此刻想到的任何一个念头,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不立即写下,恐怕再也想不起这个曾经闪现的想法了。把想法写在纸上就如同把迷雾装进塑料袋中紧紧扎好,并将其打包,过多久都不会遗忘。二是将灵感记录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理解消化,也便于信手拈来。
作者通过记读书笔记这种简单的主动输出,搭建了一座人与书之间的桥梁。人们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写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读书,才会主动对原本模糊不清的内容进行整理,从新审视自己,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更能真正理解它。
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重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补充学习,系统整理输出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写下的东西更容易融于自己身心,变成很好的读书体验,逐渐变成自己的财富。因为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积极地输出,是无法形成自己的体系,也就是说,人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的认知到达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读完此书,建议后要带一个笔记本,作为阅读的标配工具,有效读书,从带笔记本、做读书笔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