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对人类活动的作用
本文系想之道思维系统中,对人类思维作用的描述。
通过思维对人类活动的作用导图详细分析如下:
为了更好地掌握思维的作用,将采用倒序法,逐一解析导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与相互的关系。表达过程
情绪、情感与行为都人类活动中的表达过程。
情绪是人基于自身需求对周围人或事物能否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感是人基于自身的需求对周围人或事物能否得到满足的内在感受。概括为“爱、恨、愿、厌”。
情绪与情感的共性都是反映人的需求,对于周围人或事物是否得到满足。区别在于情绪为对外,而情感是对内。两者合在一起称为“感情”。
行为是指人的各种动作。概括为“动、静、缓、急”。
人类的表达最终是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传递给周围的人或事物。
而表达过程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价值观”。
价值观系统
价值观是人基于自身的需求,对周围人与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人行为的开关,决定人们的选择。对于长期相对稳定的价值称为“态度”。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久而久之,态度将更加固化为“性格”。可见,态度与性格都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其特点是相对稳定;而性格是更加固化的价值观。
价值观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信念”。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价值观。信念可以在态度中,也可以在价格中,也可以在非态度与价格的价值观中。从图中就可以看出,不在态度(性格)或是信念中的价值观是很容易改变的,而在态度(性格)中的信念价值观,是最难改变的。而决定价值观的是人类的思维系统。
思维系统
思维是基于某种需求,从已知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人类拥有各种类别的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如“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关键点思维、目标思维、独立思维、辩论思维等”。思维决定人对事物的判断与评价,进而决定人类的价值观。
比如,从小到大都认为“拾金不昧”是好的,而通过逆向思维,重新思考会发现,之所以失主不能顺原路找回遗失的物品,是因为有人做了“拾”的动作,虽然不昧是好的品德,可拾失后不一定对找到失主。反而失主因此而找不到失物。所以,就会认为“路不拾遗”更好。
这就是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不同,得出的对做事好不坏的定义就不同。
所以,思维决定价值观。而思维需要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记忆”。
记忆系统
不管做任何思考活动,都需要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而已知就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记忆的存储与提取是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的,这些信息将为思维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因此,记忆是思维的信息源。
欲望
除此之外,思维一定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又源于动机、动机源于需求,需求则源于欲望。换句话说,欲望是思维的动力源。
感知系统
感觉系统: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感觉器官分别为眼(视频)、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还有一种感觉比如“直觉”等,这些无法用现有科学进行解释的感觉,简称为“意”。对应的是人类未知工作原理的感觉。
除此之外,有一种感觉称之人“心觉”,就是通过人的经验体会生成的感觉。简称为“验”,意为“经过体验的感觉”。
以上这七种感觉将外界收集来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使大脑觉察到这些收集到的信息,称为“知觉”。
感觉是收集与传递,而知觉就是觉察与反馈,这两个过程合在一起称为“感知”。
表达过程将产生“结果经验”,反馈给人的感觉系统。同时,学习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也不断地将信息传递到感觉系统。再将这些信息传递到记忆与思维系统中、并且通过思维调整价值观,校对与调整目标,再次进入表达过程。
至此,人类整个活动形成了闭环。并且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下去,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新的认知,每一次循环都会提升相关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思维对人类活动的作用导图可以了解到,思维在整个人类活动过程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是内外界信息交换与信息加工、形成与调整价值观,决定各种活动的总开关。
因此,思维是人类心理研究与运用的关键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