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习惯养成,很多人会在意一个问题:培养一个习惯大概需要多少天时间?21天?还是100天?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你在意的是什么东西?
完成一定期限后,就算达成目标,以后就不再坚持了吗?那么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是否算是急功近利,想要速成?亦或是对自己是一种煎熬或折磨,不愿意长久坚持吗?若是这样,还有开始行动的必要吗?
还是说,自己太在意成败,害怕付出努力得不到回报,所以在行动前再三考量,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以满足内心安全感后,再决定是否要行动?若是这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想,直接去做就行了。
如果很在意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提示自己:你需要回视自己的初衷了,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决定培养这个习惯?你在乎的是什么?
若是心里想得到的是一回事,行动上的目标却是另一回事,就会导致知行不合一,最后在行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怀疑和自我否定。这是在行动前没有想清楚的表现,也是许多人犹豫不敢迈出行动的主要原因,总认为想好再行动,但实际上“我想要什么”往往是在行动中才会找到答案的,毕竟行动是检验自我的最好方式,因而出现怀疑和否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这是在告诉自己,我需要开始反思:这是我想要的吗?我想要的是什么?(具体的反思和自我检视以后会详细说明)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习惯呢?具体如何操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法:
1.固定时间
大多数人每天培养习惯的行动内容是”每天阅读30min“,“每天运动1小时”,“每天临摹2张字帖”,“每天跑步3km”等等,这看似简单易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却发现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最常见的就是经常忘记。这是因为这些内容不够具体明确。比如,每天阅读30min,是在什么时候做这件事情?早上还是晚上,具体哪个时段?在哪里做?上班路上还是晚上睡觉前?一个完成的行动内容应该是“每天早上6:00-7:00阅读30min,在家里”(请参考上一篇提到的关于制定计划的“简单性”),当然如果行动都是在家里,那么可以直接默认,不写出来,就变成“每天早上6:00-7:00阅读30min”。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不一定非得要在固定时段(早上6:00-7:00)来做这件事吧,一天时间里只要我有空,就可以随时腾出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啦,这样反而更自由,更随意,自然更容易完成啦,反正只要每天要完成,又没有谁规定一定要什么时候去做。会这么想的,是混淆了自律和他律,把设定固定时间点,当作是对自己的束缚。
不过,这么解释估计很少人会信服,可以简单做个对比试验:两周时间,先随性去行动,不设定固定时间段,并记录完成情况;还是两周时间,但设定固定时间段,然后记录完成情况。然后对比两个时间内的完成率,以及你是否经常需要提醒自己去完成这件事,给自己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来判断。
其实,设定固定时间段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形成身体记忆,也就是不需要我们自己有意识提醒自己去做事情,而是由身体的情绪反应和感受代替提醒。想想看,吃饭已经是一种行为习惯,如果到点不吃饭,身体就会发出饿的感觉,提醒要进食。如果早上习惯刷牙的人,要是哪天没有刷牙,身体就会特别难受,最明显的体验就是,闻到一阵阵的口臭。经常跑步的人,如果某几天因下雨没有跑步,就会身体不舒服,会有一种堵塞感,特别想出汗排除身体中的异物。这些其实就是一种身体记忆,也就是习惯。
因此,培养习惯不是每天简单地做完这件事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在固定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培养一种惯性,让身体习惯去做这件事,然后形成记忆。
但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说明清楚,就是固定时段和固定输出量(时间)。
先来讲固定时段的选择问题。大多数人培养习惯都选择在早上和晚上,主要是这两个时段大块时间比较多,但我个人偏好于早上的时间,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大脑许多思绪被清理,一般早上的思维都很清晰且活跃,很容易集中精力。其次,早上的室外和室内环境比较安静,适于培养阅读、写作等对环境有要求的习惯。第三,相较于早上,由于上了一天班,身心多少有些疲惫,有时候心里还挂念着未完成的工作,心绪不定,容易走神分心,而且考虑到晚上时常有聚会应酬,这些都很容易阻碍习惯的培养。选择何种时段,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一般初期开始培养习惯时,尽量不要设定太高的难度。难度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如果自己从来不读书,想培养阅读习惯,一上来就设定每天阅读1小时或是每天阅读50页书,这明显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无形间给自己增加难度,最后行动失败反而心理受挫。
习惯培养初期,遵循“小量易行”原则。培养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和痛苦相伴的过程,“小量”能够减少体验痛苦的时间,“易行”能够给予心理成就感,成就感越多,信心也就越足,自己也就能慢慢享受成就感,更加积极去行动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行动内容也可以根据能力提高不断修改,比如刚开始设定“每天6:00-7:00阅读30min”,行动一段时间后,可以轻松完成,就可以调整为“每天6:00-7:00阅读35min”。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成长,和能力提升的见证。
2.奖惩
个人不喜欢惩罚,本来行动失败,身心会受挫,这时还要惩罚自己,这岂不是火上浇油?我不希望把这件事情变成一件害怕紧张的事情,一想起它就会担心惩罚,这不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因而个人倾向于通过奖励促进行动,比如奖励积分制,每次行动获得一定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换取一个愿望,或是一个奖品,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一开始不能过大,这只会让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而已。不过对自己来说,每天完成事情,每天就能进步一点点,慢慢积累,总有一天的改变和成长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付出回报以及行动证明,这对我才是最大的奖励。
3.同伴监督
自律性不强的朋友,可以找可以信任的同伴来监督自己。对同伴的要求就是:对你做的这件事不嘲讽,不讥笑,只要他不给你负面反馈就可以了,要是能够时常激励自己,那是最好的。同伴监督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每天提醒你要完成,记录你的打卡情况,并阶段性反馈。
如果喜欢热闹,喜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行动的话,就可以到网络上寻找相应的社群群体,彼此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成长,这也是在给自己创造一个环境和氛围。不过这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一个人行动,还是和一群人行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你才能更轻松地成长。
4.检视
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检视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检视的目的是对自己行动的总结,对自我的调整以及有意识地积累经验。但最重要的是:这个环节必须由自己来完成。检视的大致流程(仅供参考)是(以跑步为例)
1)阶段性(一周)回顾完成情况:最近跑步情况怎么样?这周跑了多少天,花了多少时间,里程数是多少?
2)寻找和发现问题:最近跑步过程中经常感觉膝盖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跑步过量,还是没有做好跑前热身运动以及跑后的保护措施?
3)行动措施:如果下周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4)下一阶段(下周)的目标(保持或调整):下周是否还要按照这种跑步强度进行,是继续保持运动量,还是考虑到膝盖负荷,而调整运动量,并增加其他热身运动和保护措施?
习惯,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只是我们往往高估自己,低估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知道“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