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学习的都是新课标内容。中午郭蕾老师用理论加案例的方式诠释了学习性评价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下午吴群老师条理清晰地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框架和内容,通过横向联系、纵向对比展示,让我发现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对核心素养、任务群和学习评价的深度剖析,使我对新课标又增加了认识。
1.深度解读新课标。教师只有把课标读熟、读透、读懂,才能有正确、清晰的目标,引领教学行为,教学才更有效。两位老师的讲座中都提到这一点。郭蕾老师说她上课就准备了两个量表,达不到目标不进行下一个流程,结果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把周恩来背着伯父中“背”的字音读错了,纠正了之后,成为一节精彩的课。吴群老师的教学案例中,王崧舟老师心中有课标理念,所以课堂教学完美诠释了核心素养。想起王海燕老师说,曾经有一位老师把课标都翻破了,课标不是书本,成为指引教学的理念。所以,新课标要反复研读。
2.教学评价要有效。如果一道考试题,没有考出学生的能力,那就是没有效度的。例如一年级考试题考左右方位,但是题目上的小图画暗示了学生,就没有考出想考核的能力。单项的技能练习意义不大,应该创设情境进行检测,因为知识都是需要用的。教师要学会设计评价性的作业,才能让教学目标更明确。
3.实践活动的准确概念和有效性。我们平时理解的实践活动,大都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改造事物的活动,主动参与、有创造性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这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要想让实践活动有效,需要任务驱动,这个任务驱动是参与者能实现的目标,才会主动进行实践活动。
4.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有内在逻辑性。单元学习主题不是任务,认识字词、理解课文不是任务,比较两篇课文的内容不是任务,复述课文内容不是任务。大单元教学需要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拎出核心的学习任务,然后逐课学习,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触摸文本肌理,最后整合学习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出乎其外。
5.学习性评价的三个量规。早就听说的三句话“我在哪里”“要到哪里”“怎样到那里”,但是理解不深,今天听了郭蕾老师的报告,观看了教学案例,才真正入心,同时也说明知识的获取需要亲历,感悟才会更深刻。想起来昨天晚上写作业到12点,今天早上及中午加班整理思维导图,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还根据老师的表格整理自己已知、想知的内容,使课堂学习效果更好,联想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也应该落实这些,让每个孩子杜绝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