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通鉴中,有个感受,很多时候明知道是废话,但必须说,不说不行,不说就要出大问题。有些客套的虚礼,必须做到位,不做不行。
例子1。资治通鉴209卷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成功发动唐隆政变,将韦后集团彻底铲除了。这之前,史书说李隆基没有跟其父亲李旦报告。等一切掌控之后,李隆基才拜见其父亲相王李旦,并且叩头谢罪,说自己事发之前没有报告。相王李旦则流着泪抱着李隆基说:“大唐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
这就是明显的废话,李隆基这里并不是说给相王听的,而是说给其他人听,这件事相王并不知道,为相王后续取代少帝,登上皇位打下基础。否则,如果政变是李旦参与的,甚至授意的,那么唐隆政变的正义性就大打折扣了,就是为了自己夺得皇位,而不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
李旦说的也是废话,也不是说给李隆基听的,而是说给其他人听。目的是肯定唐隆政变的合法性、正当性,是为了大唐江山,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例子2。待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唐睿宗后。唐睿宗就将李隆基确定为太子。但是李隆基并非嫡长子,这是不符合一般的“立嫡立长”的继承原则,嫡长子是李成器。李成器很上道,他多次流着眼泪坚决请求将太子之位给李隆基。
李成器主动提出辞让,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资治通鉴,209卷)
唐睿宗就将李隆基立为太子,但是李隆基也屡次上表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
这里,就是虚礼。睿宗的皇位是李隆基直接打下的,太子理应给他,这是很明显的激励机制。如果给李成器,那么玄武门之变就将再次发生。当初李渊就是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可是李世民的功劳和势力都远远超过太子,造成了政局动荡。
李成器也深知自己没有那个实力和手段,即使当上了太子也坐不稳,李建成的下场摆在那,因此不如当个有福的王爷。所以他肯定要辞掉太子之位,这就是辞掉了祸根,保住了性命和富贵。
李隆基也不能直接就当太子,那样他发动唐隆政变的正当性也要打折扣,同时也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将来更好统治埋下隐患。因此,他也必须辞让。但睿宗坚决不能允许。这就是他们之间博弈的默契。
例子3。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时期的国舅,长孙皇后的哥哥,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是主要策划者之一。一路升迁为宰相。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将长孙无忌任命为司空,这是最高荣誉。长孙无忌坚决推迟,并且上文告诉皇帝,我是皇帝的外戚,我恐怕天下的人都会认为皇帝是徇私。
唐玄宗则不允许。说:我为国选材,只要是才能合适的我都要用,如果没有才能是亲戚我也不用,例如襄邑王。如果是有才能的,即使是仇人我也会用,就像魏征。所以我这是为公而不是徇私。
以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固辞曰:臣忝预外戚,恐天下谓陛下为私。”上不许,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今日之举,非私亲也。”(资治通鉴,194卷)
这段对话也是不得不说的废话。长孙无忌不能不推辞,而且必须说这段话。但他是说给其他人听的,就是因为肯定有这样的舆论,他主动提出来是为了给李世民一个公开解释的理由。
如果他不提出来,而是由其他人告状提出来,那么李世民再解释就被动了。如果没有人提出,放在心里,李世民也不好主动去解释,但肯定会造成不平的心理。
李世民公开解释之后,对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都很有利,是占据了道义高点,其他任何人不能再以这个理由来反对了。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不得不说的废话,不得不走的过场和虚礼。
另外,还有些领导甚至皇帝的话都不能当真的,当真可能就会犯下大错。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