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日月:连载164】
(接上文,花袭人解读,花气袭人知昼暖,解密:日暖 玉生烟)
37回,在写海棠诗时,有三春、二玉,和宝钗、李纨,偏偏少了一人,史湘云。在湘云来之前,作者用了两千字,写袭人跟丫头们说送东西的“啰里啰嗦”的一大段话,占了本回文字的近三分之一!读者就要注意,这么一大段话,红楼作者在写什么?
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却见槅子上碟槽空着。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去了?”
问碟子,然后引出了那么一大段话。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固然是说给三姑娘送荔枝,巴巴的拿这个碟子去;那么给史湘云送东西巴巴的拿这个碟子,又何尝不是?这话是明显提醒读者。而且这个碟子是引起这一大段话的缘由,所以就要特别注意。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玛瑙”?什么是“缠丝白玛瑙碟子”?
“玛瑙”,原名“马脑”。比如南北朝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色如马脑,故从彼名”。
自佛经传入中国后,译经者因“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比如《阿弥陀经》、《般若经》、《无量寿经》等经书中所列七宝,都有玛瑙,一直被当作辟邪物、护身符使用。
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也是护身符,辟邪物,是茫茫大士携来的,反面刻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这些字,也是神僧所镌。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琼”和“赤玉”等名字也逐渐被“玛瑙”所替代,所以汉代的“赤玉”,指“玛瑙”。
《说文解字》:“玛瑙,石之次玉者也。”
玛瑙中有一种叫“缠丝玛瑙”,“缠丝玛瑙”是红缟玛瑙之一种,具有像蚕丝般细的红白相间的缟状条纹,是玛瑙中的佳品。
所以袭人给湘云送东西,要找的“缠丝白玛瑙碟子”,可不是一般的碟子,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红白相间的,蚕丝般细的条纹状玛瑙碟子,是佳品。
我们看袭人找碟子,书中给出的信息:
一个碟子,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
一对瓶子,插了“桂”花,送给了贾母、王夫人。
王夫人在找衣裳,赏袭人的。还顺手赏了秋纹两件。
“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直接骂袭人是狗!是哈巴狗!哈巴狗原产中国,却做了“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西洋”明指外国,做了外国的哈巴儿。
碟子、瓶子:三姑娘、桂花,三、桂,指出“三桂”,赏袭人,哈巴儿,很明显。
晴雯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这话显然也是给读者说的,提醒读者:装神弄鬼!是答案在前的手法。
这段在说“三桂”什么事?干什么装神弄鬼的?
袭人打发“老宋”妈妈“送”东西去给湘云。湘云是太子朱慈烺,看看“三桂”给太子送的是什么东西。
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
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
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顽罢。
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
红菱、鸡头:都是水中之物,“水”是满清。
桂花、新栗:桂花显然指吴三桂;“栗”前用“新”字,有故意之嫌,“新栗”是用谐音,“新立”。
因湘云喜欢,就留下“缠丝白玛瑙碟子”: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汉之赤玉,石之次玉者。
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看来太子给吴三桂吩咐过作“活计”。“活计”有多义,除了生活,生计,和这里表面意思的手工制品,还有工作,技艺,任务,也可按字面解为存活之计,如兵法中的死地。这个存活之计,可以指国家的存活之计,也可以指太子的存活之计。
所以袭人给湘云送东西,是吴三桂给太子送“活计”,要用这个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汉之赤玉,石之次玉,表示这个玉已是次玉。“红”是朱明关键字,“白”是满清关键字,这个玉,江山,半被满清所占,所以是“次玉”。吴三桂、新立,指吴三桂新立太子为新君。因只有半壁江山,所以是用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盛“桂花新栗糕”,就是太子叫吴三桂作的“活计”。吴三桂告诉太子现在是水中之物,既是事实,也是吴三桂的借口:水中之物,为满清所迫,事情难办,需要待时待机而动,不过如此之类的借口,所以袭人说“别嫌粗糙,能着用罢。”
当我们把吴三桂给太子送的东西,摘出关键信息,列出来,串起来看,还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反序”看就明白了。如果按顺序看这些东西,似乎一个个没什么关系,看不出眉目,一“反”即明:太子交待给吴三桂的“活计”,就是关于这个红白相间的次玉、江山,要求吴三桂带兵新立为君,所以说湘云喜欢这个玛瑙碟子。也因此,书中把这个“缠丝白玛瑙碟子”作为缘由,写了那么多。
前文提到,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一片石大战,李自成战败,太子朱慈烺到了吴三桂军中,曾从吴三桂军中传谕京城“整肃静候”。吴三桂“请护太子入都”,多尔衮不许,令吴三桂追杀李自成。“三桂夜送太子于高起潜所。或云潜逸于民间,阴导之入皇姑寺。”
计六奇的记载,表示当时江南很多士人以为是这样。当然,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信息流传成讹,是否真实现在很难判断。我个人认为,当时江南文人的很多信息都不是历史真实,我更倾向于吴三桂压根儿就没见过太子,所谓太子从吴三桂军中“传谕”京城,也是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奸计,为了“偷玉”。
有些历史没告诉我们的事,《红楼梦》告诉了。比如:历史告诉我们,甲申之难后太子不知所终;《红楼梦》告诉我们,太子隐居了。此处又告诉我们,吴三桂给太子送东西。我们先看清这个场景的之前和之后:
之前,“玉”被“金”线络了,说明满清已得京城。
之后,湘云来了,“夜拟菊花题”,注意位置变成了“蘅芜苑”,说明太子当时处于满清控制区。湘云之前一直跟黛玉住。
这一社强调是湘云所邀,菊花诗题为湘云所出,而“菊花”是:隐逸花。
还有菊花诗里的“隐”,都在向读者揭示“太子之隐”。傲世,三径,著名隐士陶渊明,都多次出现,“潜度偷移三迳中”,“孤标傲世偕谁隐”,很明显,崇祯太子这个孤标“潜度偷移”,然后,隐了。
而且,是在刘姥姥李自成来的时候。菊花诗那天,刘姥姥就来了,巧不巧?
《红楼梦》中反面写吴三桂派人给太子送东西,是在上述前后场景之间,说明吴三桂把太子藏起来了,或者吴三桂知道太子藏的地方,而且“老送”东西。看看这个“老宋”妈妈的描写:
袭人叫过本处的一个老宋妈妈来,命他先好生梳洗了,换了出门的衣裳来。宋嬷嬷另外穿带了,袭人又嘱咐他:“从后门出去!”
“本处”说明是吴三桂的亲兵或心腹之人,“老宋”指经常送。两次强调:出门换衣,另外穿带。又嘱咐,走后门!所以是改装潜行、不为人知的隐秘事。吴三桂派“老送”之人,暗中送太子“活计”。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