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调音乐的最高峰

Researcher

      “复调”是“Polyphony”的中文译名,也称“复调音乐”(该词源于希腊Polyphonia),由两个不同构词成分组合而成,“poly-”表示“多”“复”等,“-phony”表示“音”“声”之义。20世纪初(约二三十年代)将其译为“复音音乐”,或“多声(部)音乐”。这两个不同译名与如今通用的“复调音乐”(或简称“复调”)都源属于同一个词汇“Polyphony”,但对这个词的不同译名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则体现了复调音乐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

    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到18世纪巴洛克时期巴赫去世(1750)主要是复调音乐风格。在此期间复调音乐经历了三个高峰:一是法国佛兰德乐派的精致且技艺高超的对位法,如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约1410-1497)把自创弥撒固定旋律配置到任何一个声部中,来构建复杂的对位织体。

      二是以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da Palestrina,1525-1594)风格为代表的教会声乐复调,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典范。

      三是德国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集大成的复调音乐在和声、节奏及配器的处理上,体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对位手法,成为巴洛克复调音乐的真正象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