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痴情教育初心不改的教育人,我总得说点儿什么。
今天,小学语文界的泰斗,于永正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讲台、学生,和追随着他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人。
我没有那么幸运,像很多人一样,或者是于老师的亲传弟子,或者多次聆听于老师的教诲,又或者曾得益于于老师的隔空指点。对于老师,我的印象,也就三次。
第一次听到“于永正”这三个字,还是我入职三年的时候。模糊记得那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吧,是一位老师讲述他听于老师一节公开课的感受。他讲述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细节。在那节课上,于老师启发一个女孩儿读课文。每次读不是掉字就是破句,要不就是磕磕绊绊,连续八次,女孩终于准确流利地读出了这句话。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因这预料之外的插曲而没有完成。
那是一节观摩课,上百人听课。在那个人人追求完美展示,有人甚至无数遍彩排的大环境下,于老师的做法无疑引起了争论----一节观摩课,应该完整展示教育预设和教学艺术,还是该关注个体关注全体?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人会拿着观摩课去做这样的尝试,所以,很多人都被于老师对小女孩的耐心所打动,也被于老师敢于牺牲自己“英名”的魄力感动。
以后,读了很多于老师的课例才发现,于老师不是一节课上那样,他的课经常就是这样,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于是,我更加坚定了我“为了每个孩子”的思想,感动之余我不断在教学中践行为了每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思想。那学期结束,我的班主任经验交流内容就是《于永正的“第八次”带给我的启示》。令我欣慰的是,我所带的孩子们,的确是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乐于助人,积极进取,成绩优异,全面发展。而这一切,给我吃定心丸的还是那个朴实而动人的故事。
终于有一次,我去宜昌开会,懵懂的我有幸在千人会场见识了三位语文界的大师--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的风采。那确实是一种美在心里却无法准确言说的享受。于老师上的是《草》。这节课被誉为是于老师最经典的课例(在我心里,于老师的每节课都是范例-是为师的范例,亦是为人的范例)。于老师在谈笑间带领孩子进入学习佳境,在循循善诱又不失睿智幽默中与孩子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听课老师和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课。尤其是“一岁一窟窿”惹得满场皆笑,却也让孩子们形象而准确地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境。遗憾的是,我只是学了皮毛没仔细研究方法,故而至今仍是仅能站住讲台完成教书任务的及格老师。
第三次,是我最需要给年轻老师引导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给青年教师的20条建议》。那是一份珍宝(尽管我拿到的就是网站上发出来的,我依然很珍惜)。于老师面对即将踏上神圣教坛的女儿,将自己的经验细细道出,其对新教师的指导意义非凡。于老师智慧,为父为母的千叮咛万嘱咐化作一封信,传递了心声。我逐条为老师们宣读,是希望用老教师的肺腑之言作为我们从教人员的职业准则。
此后,便是忙于自己的事务,只有闲暇时间,偶尔会在网上看到关于于老师的信息。去年,看到了于老师的《病中吟》。泪水涟涟中,感受到的是一位老教师山高水长的师者风范,是一位老人谦和谦卑谦逊为人的高洁品质。人虽不能至,心却惦念之,无数次的祈祷,于老师安康,安康,安康。
今晨,在忙碌完一切手头的工作后,突然看到朋友圈里,流水般的祈祷,祝福,与不舍。内心里,就这样,无数次的回忆,那样一位谦和的老人,那样一位重教的师者,那样一位仁爱的前辈,确实是离我们而去了。于是,只能像所有的人一样,道一声,于老师,一路走好。
感谢那样陌生而熟悉的一个人,教给我不含任何功利性的去对待教育。为师者的一腔热血全部给了那些看似懵懂顽劣的孩童。他就是那样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也会关注到每一个快的、慢的孩子,我也会用很多的时间,去和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孩子谈话,我也可以将我能用的时间,全部用来记录我和我的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就如今夜,我在寻找当年我听于老师课的记录,却翻到了从98年到2005年之间,我写下的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的本子。心有触动,拍照发给一个孩子,她说,哇呀呀,激动的,泪流。我学会了如何用细节去教育,我现在所做的“微笑,赞美,激励”都是受于老师不疾不徐、慢慢引导的影响。
(年轻时青涩的字体一如青涩的梦想)
感谢于老师,让我们对教育的研究不敢止步。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报道于老师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报告文学《徐州有个永正》;1992年,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法”,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法,1995年约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荣誉叠加,但为人却极为平和、坦诚、低调,谦逊。我想,于老师的成就,与他一生的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分不开,所以,我们年轻一辈,当永远记住他的四个习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同时应该记住的是,他教了一辈子的书,读了一辈子的书,研究了一辈子著名教育家。在小学语文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当以于老师为榜样,执着前行。
感谢于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为人为师。在于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有人问他,你当了特级教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于老师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因为在于老师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教书近30年,也渐渐悟出为什么不能只“教书”,而要“教书育人”。的确,“老师”这本书,远比教科书更有意义,更有读的价值。于老师,为师是榜样,为人是榜样。这样一位长者、前辈,令我永怀敬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于老师给予女儿的教诲,我也会将它作为对我的鞭策,不断去追寻去践行。
于老师,愿天堂安好!
(为师者最美的画面,莫过于当你和孩子在一起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