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对于饺子的热爱,绝对是一种热爱,带有情怀的那种。有人说,我已经恨透了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初五还吃,二十五还吃。剩下的什么节日都可以吃饺子,关键是那些不知名的节日,春分,夏至,冬至,立秋。所以有一阵子我也烦了饺子,可惜过不了几天又会想,是不是该吃饺子了。
韭菜,虾仁,猪肉的饺子,相信是很多人的最爱。在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新鲜的头茬韭菜可谓鲜美之极。
今天在家包的饺子馅料,放了一些炒鸡蛋碎,海陆空俱全了。当然这可不是我的水准,这是岳父岳母的大功,我只是一个打下手的小工。
岳母负责调馅料和包饺子,岳父揉面做剂子,我擀饺子皮。分工明确,当然还有媳妇大人,她负责煮饺子。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其乐融融。
于我而言,包饺子最大的乐趣是拉家常。岳父母都是健谈的人,每次包饺子,都会一边忙活,一边把几代人的故事,讲出来听。有种上下五千年的感觉。祖上是地主,分到这一支却败了家,定了贫农。爷爷打过鬼子,姥爷去过朝鲜,孩子两岁时的轶事,妈妈小时候遇到鬼,媳妇小时候完成泥猴子……所有的故事无所谓细节,无所谓真伪,没必要去考究。只要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就像知己几个在开故事会。
我跟父母的交流却有很大的障碍。他们总是在互相埋怨,不停地争吵,凡事要挣个你对我错。他们也从来不讲过去的事情。奶奶和姥姥都是90多岁了,这两年,我才想起可以跨过父母去跟奶奶和姥姥沟通一些从前事情,这种想法来源于在岳父母家包饺子。
妈妈曾经说过,她不爱吃饺子,但她喜欢包饺子。妈妈包饺子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她不喜欢我们帮忙,她说我们只会越帮越忙。现在她老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她尽量不伸手了,你们去做吧,随便做成什么样子。妈妈包的饺子很好看,但我不会包。妈妈会蒸好吃的枣馒头和豆包,我也不会做。妈妈的手很巧,年轻时候做过衣服,我连缝纫机都不会用。我们家确实存在传承问题。
在和姥姥的聊天中,知道了日本鬼子在华北大地上横行的场景,谁家的谁谁是伪军,解放以后被枪毙了,他媳妇是谁谁谁。在和奶奶的聊天中知道大洪水的时候,水是看着涨上来的,先是没过脚面,很快就到膝盖,赶快跑,一到腰就会摔倒淹死,她就眼看着同村的人被水冲走了。爷爷在世的时候,他给我讲过文革时期,给他戴过的高帽子,村头批斗会的场面。
但是父亲当兵的十几年却一个故事也没有,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故地重游,探访老战友。好像他的世界与外界绝缘了。妈妈也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她小时候是被逼着做活的,虽然她能干,但她不愿意干。我愿意做很多,愿意学习,但是妈妈从来不让我上手,有时候心血来潮,你来做吧,做不到几下,她就看不过去了,她从来不去纠正我的错误,而是代替我去做,搞到最后我什么都不会。反倒是婚后在岳父母家学到了很多生活的技能,而妻子却是什么都会做,虽然她不做。
过年的时候,我试着跟父母交流过去的事情。父亲住院的时候,我试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跟他聊当兵的日子。他给我讲他那两次车祸的凶险,做生意的不易,人情的冷漠。这种日子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包饺子,包的是团圆。这是最大的寓意,那么如果你家也包饺子,就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进来吧,不要怕小孩子做不好,多鼓励他。虽然养儿不为防老,但家风家训优良传统不能断代失传。
做父母的多给接触新事物,会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做子女多和父母、长辈沟通,善于学习、接受教诲,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借用前辈的经验教训,就是积累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