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里的开篇内容,是该篇要讲述的三大纲领。
《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其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远。
《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我最初认识它是陪同儿子一起学习国学经典,在一大摞书里它属于比较薄的那一本。
我被它简短又通俗易懂的文字吸引了。
开篇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一股亲近的感觉迎面扑来。善为人之根本,止于至善,又当如何去“止”呢?
随后看到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比一个高级的词,完全可以把我读得心潮澎湃,声音激昂。过后又开始反省,我如何才能做到呢?
后来读得多了,也明白了“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习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达到内圣外王,兼济天下。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明白,我将分三个阶段来讲解。何为内圣?何为外王?如何做到内圣外王?
我们先来看何为“内圣”?
所谓内圣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发挥自己潜能的智慧。让自己的内心充盈,强大,是修身养德的体现。
心学宗师王阳明因上疏论治,触怒了宦官刘瑾,被施廷杖四十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当时的贵州龙场是荆棘丛生,虫兽出没,恶疾流行,王阳明与当地人还言语不通。在被贬的路上,宦官刘瑾还派人跟踪追杀,历经重重磨难。此时还尚未超越生死的王阳明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举止端庄,神态严肃而恭敬,以求心静而专一。
一段时间后感觉胸襟开阔,心平气和。终在一天夜里悟道成功。明白了圣人之道,就是在于自己的内心,一切外求都是错的。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就提出了“心无外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理论体系,走上了外王之道。
那何为“外王”?
外王就是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天赋的同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服务社会。成为行业甚至社会的引领者。也就是什么环境我都能适应,什么样的事情我都能做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初入官场时是屡屡受挫,遭人排挤打压。他第二次复出之后,一改以往的处世做人风格,对各地官员不再疾言厉色,大发脾气,也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姿态。而是开始放低身段,开始“同流合污”了。
曾国藩在经受挫折打击和冰冻雪藏之后,他开始学习圣人之哲学用“内圣外王”的境界来要求自己。明白了跟皇帝和“中央部委”打交道的时候也不能一是一,二是二的较真,明白了“曲中求”的真谛。不求鱼清水白,但求人情练达,世事洞明。
曾国藩的处世方式告诉我们:内圣外王,外浊内清,坚守良知。修身养德是基础,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坚持原则。内心深处有一个圣贤,内心笃定,不为外驭。在为达成目的,又必须妥协退让,平衡,调动一切力量来协助完成,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如何做到内圣外王?内圣外王靠什么?
财由德聚,德以配位。
只有将内圣和外王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才能成就胸怀大志,对社会有用的人。
内圣外王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另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内圣是基础,内不圣,就无法经世济民,治国理政,达到很好的政绩,就不能达到外王的目的。
有了内圣,我们方能更好地听从自己的内心;有了外王,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循世间之道而去实现今生之追求。
内圣外王也是加强自身修养,修身养德的依据。
学习《大学》,明白了内圣外王,可以培养我们正直的品格,养的浩然正气,刚正不阿,也可以从中学到为学之道,为学的目的以及人生态度。让现代人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忘掉德操,在人世间坦坦荡荡,不至于蝇营狗苟,唯利是图。
让人自发承担责任,自觉,自悟,自强,积极,奋发上进。
内圣外王,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方显外王本色。
那就是:在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教人谦逊,时时警醒;失败的时候,给人力量,催人进发,激人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