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盘点:202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民校招生态势梳理
随着九月一号中小学正式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民校招生也基本结束。双减及缩编新政对本年度民校招生有何影响及又出现哪些新特征,作为一个民间研究者,依据自己占有资料及民办圈内朋友分享信息,进行如下梳理:
特征一、民转公存在多元模式,同时民转公也产生一些新问题。
许多地市有公办基因的民校或开发商经营民校,同时质量与口碑一流民校首先转为公办学校。
以郑州市为例,民转公有五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文博模式,文博直接停招,未来不再独立运行,直接跟省实验初中合并。
第二种模式:桐柏模式,名字更换,校区转为公办初中,管理不变,仍归一中集团管理。类似初中还有京广实验和为民,京广实验更名为郑州四中迎宾中学,为民更名为十一中。
第三种模式:东分模式,4月底亚星将出资建设的郑州实验外国语无偿捐赠给二七,归二七区管理,跟外国语脱离关系,师资变化较大。
第四种模式:兴华模式,学校停招,未来不再运行,名字给102中,102中用兴华实验名义招生,后来又划入57中集团,校区融合成为问题。
第五种模式:英才模式,名字去掉省实验,划归惠济区管理,成为公办初中,省实验师资和管理全部撤走,由于业主强烈反对,保留了部分管理。据传,由于三方协商未果,转公未成功。
民校民转公后潜伏的三大隐患急需破解!
各地第一批民转公民校多为当地民校口碑中姣姣者。民办性质时的优质是靠辗压公办的强大资金投入做支撑的,良性循环链:高待遇一一吸引来好教师一一出好成绩一一吸引好生源,那么转公后缺少强大经费支撑这些"名校"潜伏哪些棘手问题呢?
问题1:教师核编、转公有个过程,会造成教师身份有等级,一些教师心理会有落差,影响工作情绪,尤其是凭高待遇挖过来、吸引过来的名师还留得住吗?
问题2:一些凭经费和专特教师支撑的特色课程、社团活动还能开办下去吗?
问题3:民转公对后勤人员名额控制较严,那么温馨、优质的生活服务还能持续保持吗?
若课程、师资、服务这些学校核心竞争力不在的话,过去民校中名校转公后名校地位能延续吗?
更重要的是:
1、民转公后如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详细方案?是全市统一政策还是一区一策?防止出现稳维问题。
2、郑州市第一批民转公学校依据是什么?明年是否有第二批?郑州市民办学校缩编会釆取政府购买学位这一形式吗?若有?条件、程序又是什么?
3、郑州市民转公学校,与原来公办学校之间关系是否有过渡期?如何保证管理、师资、质量不滑坡?这是划片小区学生家长关注敏感问题,做不好也会引起群体不满或上访事件。
4、郑州市民转公后学生将划片并且免费,势必会导致片区学区房上涨,可能会产生偷机行为,政府如何避免或化解?
祈盼:研究新问题,想出新对策,闯出新路子!
特征二:一些县域缩编,一些投资人利用校舍举办高中,并且新高一已招生。
考虑校舍闲置,县域一些董事长仓促上马高中,因县域高中学位紧张审批也非常顺利。
我们知道高中对师资要求非常高,民办高中招优秀师资非常难,再加上新办民办高中招的多是三流学生,三年以后高招成绩不会太好,甚至垫底。
虽然办高中经济上能有点回报,但它因高考成绩不理想,会拉低、稀释原来小学、初中品牌及影响力,潜在负作用也非常大,务必引起办学人警醒,妥善管控可能风险。
特征三:市区民校分配招生指标完不成,县域有学生上没指标。
郑州市区2022年小初升家长报考民校断崖式下降!
先看2022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基本情况:2022年,郑州市区继续招生的民办普通初中只有31所(2021年是55所)。停止招生不停止办学的民办初中有19所。停止招生且校址用于举办公办普通初中的学校有4所。
从报考人数视角看:郑州市内九区2022年共有小学毕业生约8.25万人,据6月25日官方公布数据只有4924名学生报名民办初中学校,比去年减少15112人(2021年2万人)。报考率不到6%。参加电脑派位的民办初中学校有8所,报名参加派位学生3713人,派位录取2008人。从中可以看出,2022年23所民办初中报名人数加到一块才1211人!平均不到50人!就是补录多数学校也招不满!郑州市区民办初中咋办?揪心!
市区民校压缩招生指标后也完不成招生指标。与之相反,县域民校能招来学生,但没有招生指标,招生极大受限,起始年级数量、规模大幅度减少。
特征四:一些县/区采取极端措施,小一、初一(七年级)全县/区民校停招一年。
小一、初一民校停招一年,试问这些学校学段如何衔接?多余教师是留是辞退?随用随招现实吗?明年政策如何?没有下文,让办学人忐忑不安。
特征五:一些地方釆取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但核算成本偏低,况且经费不能及时拔付。
一些区域采取对最近三年办学成本进行核算,取其平均数拔付经费,试想,民校教师工资随着公办教师工资提升不得不年年普调,再加上物价上涨,办学成本是逐年增加的,再加上校舍折旧,取平均数拨付是不科学的,也会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入不敷出。
特征六:一些区域借助招生釆取所谓民校自然淘汰法。
一些区域依据去年小一、初一人数统一比例核减,导致一些民校招生指标为二十人以上甚至个位数,还美其名日:自然淘汰,不是不让你办,是你自已不办。
总之,从上面梳理可以看出,缩编新政对民校招生冲击是非常大的,同时区坪优质民校转公,也使区域民校品质及口碑整体下降一个层级,民校明年招生更不乐观。
但是,我坚信:为民众提供多元个性化选择教育仍然是民众刚需;政府对优质特色能引领当地教育发展民校仍然是支持的;规范不是单纯缩减,而是留了一个窗口期让咱民校提升更具竞争力。民办学校不会消失,凭借规范、转型、提质、思特生存下来民校会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