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豆豆妈光是站孩子角度思考,不会考虑大人的处境与感受,但真正按照豆豆妈育儿理念养娃的家长才明白,育儿育己,养育孩子可以治愈自己。
接纳孩子,也是接纳那个从小未被满足的自己,最终你会发现,不但孩子养得好,自己也感受到了身心灵的自由。
当孩子说“不喜欢妈妈”的时候,你是示弱告诉他妈妈会伤心?还是生气觉得他“不懂事”?
当孩子乱写乱画乱扔东西,你是否下意识觉得他“调皮捣蛋”?
当孩子情绪崩溃、大哭大闹时,你是否想立刻让他停下“不许哭”?
其实,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成长的密码。在养育这条路上,我们该做的,不只纠正,而是理解;不是压制,而是陪伴。
今天,豆豆妈就来聊聊5个特别关键的时刻~请你务必站在孩子这边。
第一,当孩子“破坏”东西时,别急着阻止
一岁多的孩子喜欢撕纸张、扔东西、敲打锅碗瓢盆,很多父母就呵斥“别乱扔东西!”“怎么这么爱捣乱!”。
但0-2岁的孩子,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去理解物体的形状、声音和质地,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感官构建认知,大人以为的“破坏行为”,其实是孩子在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可以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可撕、可扔的安全材料,比如旧报纸、软积木等。如果一味的阻止、压制,会破坏孩子的探索欲,在日后的学习中容易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
第二,当孩子说出“伤人”的话时,别急着生气和批评。
比如,“妈妈,阿姨比你漂亮”,“爸爸,你的头发好丑”,孩子的话,常常让人哭笑不得。
会这样表达的孩子,一般在2-7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是故意“伤人”,只是无法换位思考别人的感受。
这个时候,千万别批评孩子不懂事,或者表现的很生气,因为你的情绪只会让他感受自己是不好的,让他对自己的表达感到羞怯和怀疑,感到内疚。
这个时候可以情绪稳定的,跟孩子示弱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听到这样说,感觉有点难过和伤心啊”,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安全感,也能潜移默化的的培养他的同理心。
第三,当孩子情绪爆发却不会表达时,别急着让他停下来
孩子摔了一跤,娃娃大哭,你说“不疼不疼,坚强点”,但孩子哭的更厉害了,这个时候孩子不是矫情,他是在经历情绪崩溃,他们心里很难受,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孩子的情绪,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情绪管理能力。一个从小不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感受。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我看到你摔倒了,是不是很疼,妈妈抱抱你,妈妈在,妈妈爱你。”这样不仅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能帮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
第四,当孩子表现出“泛灵性”时,别嘲笑他是“幼稚鬼”
孩子给他喜欢的布娃娃盖被子、跟小花说话,和云朵打招呼,很多人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傻,但实际上,2-7岁的孩子天生认为万物有灵,这是他们特有的“泛灵性”,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共情力在发展的的表现。
爸爸妈妈们不妨加入他们的世界,跟他们一起情景演绎,孩子会非常喜欢,这种互动,不仅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还让他们更有想象力和责任感。
第五,当外界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时,别忽视
比如,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说“你家孩子太内向了”,亲戚说“你家孩子太自私了,都不愿意分享。”你是否觉得不好意思,觉得是自己的错,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孩子的表现不够好?
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和社交能力发展初期,孩子表现出不分享、怕生,都是正常的,如果这些言语触痛到了你,让你跟着别人一起贬低孩子,只会让他越来越自卑。
这个时候,一定要站孩子这边,当众维护孩子:“他只是需要一些时间”、“他的玩具他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分享”等。
写在最后
孩子不是“不懂事”,他们只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孩子不是“坏小孩”,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方式理解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是:
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有认知发展的规律;
接纳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压制;
保护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嘲笑;
维护他们的自尊,而不是贴标签;
把“问题行为”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站孩子这边,不是纵容,而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只有被理解、被支持的孩子,才有底气去面对外界的复杂与挑战。
以上所说,也是豆豆妈一直以来在践行的,我不敢说我做的有多完美,但只要在做,在调整,就会离正确的养育更近一点。
养孩子是十几年的事,每天调整一点点,一年就是一个大跨步,最终会发现,你接纳的是孩子,也是你自己。育儿育己,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