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开篇即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直接翻译来看,说是上等的人士听闻了道,努力实行,中等的人士听闻了道或许保留或许遗忘,下等的人士听闻了道,哈哈大笑。
这表面看起来,似乎在褒奖上士,能够努力实行道。其实不然。这一篇真的提倡的其实是下士,对于道哈哈大笑之人才是真正了悟道的人,所以本章接下来又说了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
首先来讲讲上士的行为,努力实行。可是老子讲的道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请问这样子的道如何实行,其实道是实行不了的,它根本没有固定的形态。上士能够实行的道也根本不是道。
再说上士实行道,用的是“勤”一字。这个字在儒家学说当中反倒是很提倡,比方大学 第二章讲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讲学习要勤于自省。道家的观点有时候需要和儒家的观点相比较来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对比关系,这在庄子当中表现更加明显,庄子中许多观点其实就是针对儒家观点来加以批判的。
老子讲“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说道德经描述的真正的善为道者,并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勤而行之,而是深不可识的大笑之。此处的笑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飘扬放逸的修养和风貌。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人格精神的造型。
至于下士的大笑,所笑何事。大概是了悟道的境界之后的笑。是一种赞同和与之一体之后的释然。就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样。此时的下士闻道之后定是与道达到了一种心心相印的状态,进去了道的境界。
四十一章后面更是说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很多东西并不是和他们表面所展示的那样。表面表现出来的东西也许和他的本质是相反的。
所以所谓上士和下士,孰真孰假,说的上士未必是真正的上士,说的下士也未必是真正的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