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曾言道:“与凤凰同飞,必为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一个人最终能飞多高多远,取决于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一群什么人。
与积极且乐观的人相伴,其心向光明;
与豁达且大度的人相交,生活如饮美酒;
与聪明且睿智的人相随,人生便有了方向。
人与人之间的圈子不同,硬要去融入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的《秋水》中曾言道:“井蛙不可与之言海,夏虫不可与之言冰。”
井底之蛙,因其眼界宽度,永远不可能想到大海的辽阔,夏季之虫,因为季节差异,也永远无法切身感受到冰霜的寒冷。
心境不同的人是没有办法深入交流的,圈子不同的人硬融也毫无意义。
《左传》中记载:“鲁人居于海滨,日望洋而思其远。”
整日居住在海边的鲁国人,每天怀着对远方的向往,憧憬着大海另一边的样子。
居于内陆的人无法领略到大海的广袤,而沿海的渔民们却深谙海的奥秘。人与人之间的圈子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尽相同。无需勉强融合。
春秋时期,孟尝君与田文田文炳兄弟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三人最后分道扬镳。
孟尝君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一心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与改革。而田文炳兄弟却痴迷于权谋与利益,极度追求一己私欲。
一次,孟尝君来到田文炳兄弟家做客,在其府上看到一匹世所罕见的稀有良驹。便想要将其买下以用来训练国家的战马。然而,田文炳因极度喜爱马的美貌,不顾国家大计,果断拒绝了孟尝君的请求。
自此之后,两人关系渐行渐远,孟尝君在个人私欲与国家大计之间选择了后者,而田文炳兄弟则选择了前者。
孟子曾写道:“仁者以人待人,义者以法治事。”
好友之间的相交重点在于两人拥有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如果差异太大,结局也必然是分道扬镳。
《左传》中曾言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每个人心中的想法各不相同,如同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千差万别。
心中的想法不同,便无需同路而行。
战国时期,孟尝君与晋国丞相黄歇关系非常要好,黄歇口中常以忠臣自诩,孟尝君也因其忠君爱国的正直,对待黄歇如同亲生兄长一般。然而,后来的黄歇受贿并组织了叛变,孟尝君得知后深感痛心,并果断地选择与黄歇割袍断义。
《孟子》中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业不同不相为事。”
志向不同的人,是不能一起策划未来的。追求的目标不同,也难以共同携手前行。
《大元大一统志》:“人心之变,有浮云之蔽日。”
人心的变化很快,且难以被琢磨。就像浮云遮蔽太阳。时而光明时而阴暗,不可预测。
明清时期,时局动荡,杨廷筠为了躲避战乱,与一群学者选择遁入山中,不问尘事。 途中,众人发现山石之上有一块稀世珍玉,通体清润无瑕。众人想要把玉按人均分。杨廷筠却说:“玉虽然美,但不知是否为有主之物,我等今来此山中,皆为躲避战乱,并非打算落草为寇。此玉非我所有,若取之,与贼寇何异?”众人劝他:“这玉石一看就是天然而成,怎么能说是有主之物呢?”杨廷筠答道:“玉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坚定信义的人,在不受外物监督的情况之下,也能守住自己内心的正直。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生在荨麻之中,不需要外力扶持,它会跟随荨麻的生长方向被越带越直;晶莹的沙子与黑土共处一坑,便会失去原有的光泽。
与谁相伴,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战国时期,淳于髡有一天向齐王推荐了七位博学多识的贤者,齐王怀疑其真实性,随即问淳于髡是否可靠。淳于髡自信的回答:“我难道不就是一位贤者吗,古往今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王如此问我,是不信任这七人的真才实学,还是对臣的能力有所顾虑呢?”
《周易》中曾写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时候,志趣相投的人更容易被对方所吸引并走到一起。积极乐观的人身边朋友大多正能量充沛;悲观消极的人身边常云雾缭绕。
《史记》中记载:“交朋友如择面,择其善者而从之。”
与什么样的人同行,是人生制胜的关键。
如同虎狼在羊群中长大,消磨的是其独立大地的英姿。
或者雄鹰在鸟巢中成长,其翱翔天地之志将永远不可能实现。
望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