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组织活动需要日趋高效,而团队决策要求则更加民主,信息的所见即所得,员工主体性意识的崛起,都让学习与培养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当互联网+遇见90后,当产品问题遇见行动学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阿朱组织了一场记忆深刻、体验良好的行动学习。之所以用“参与”,而不是引导、主导、催化,皆因为,这次活动,没有领导,没有主角,人人皆是引导师,参与者。围绕解决组织的产品性能问题,一群主体为90后的IT员工,与阿朱共创了互联网+行动学习。这场活动,自下而上发起,从题目呈现、解题、探究方案,到行动层面确定都是参与者自愿自发参与。如互联网的本质一般,网聚人的智慧与情感,最终形成行动与感受的浪潮,推动团队走向了一个更加凝聚、开放的氛围。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 项目众筹
首先,引导师将参与者以随机形式分组,打破按照部门、职务、岗位序列思考问题的惯性,为每个人观察、感受他人的思维模式提供全新的机会。
分配好小组之后,群体按照颜值、年龄、眼缘等维度推选出BOSS,每人包一个红包,交由BOSS保管,作为项目的启动经费。BOSS可以选择在任意时候对高贡献度的小组成员给与奖励。
无须再多说什么,小鲜肉们都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 情境再现
当大家好奇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时,阿朱以主持人的身份报幕:“在我们今天正式的活动开始前,有请我们部门的男神、女神们为大家带来一段表演。”
由S部门的俊男靓女共同带来的独幕剧《一个陌生女客户的来电》,将所有参与者带入了冲突不断的现场,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当表演结束后,所有人都爆以热烈的掌声。大家都期待接下来的环节,主持人还会呈现哪些惊喜。
三、 游戏即工作
果然,阿朱用意犹未尽的口吻邀请大家再一起做个小游戏——木头人。
这个童年时期人人都曾经玩过的游戏,瞬间带来了一零后的即视感,各种耍赖、偷懒、小把戏满天飞。短短的3分钟里,花样百出,状况不断。
当最后一秒从大屏幕上消失时,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觉得好像只有一秒钟,因为他全然地趴在那里睡觉,有的人觉得过了最少五分钟,而她全程都是钉在原地无法动弹。基于每个现场参与者的感受,大家总结出了一条规律——时间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时间长度,因为情绪的不同而有了不同意义。
同理,对于客户,当面临问题而不能解决时,她在煎熬中就是一瞬千年,而如何让客户在快乐中应用我们的产品,如何让其在等待中获得正向、开心的体验,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
四、 视觉引导
主持人说整个会场藏匿了几枚彩蛋,邀请参与者现场寻宝。众人开始四处张望,突然,有人发现了窗帘后面的玄机——两张来自客户抱怨的问题挂图。每张挂图上详细列明了产品的性能问题,以及相应的期望。所有的人都围聚到问题列表前,仔细地阅读着,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以此为契机,阿朱用视觉引导工具,将本次研讨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展开:从认知、行为、意识三个层面展开对问题根源的探讨,激发大家如何将问题解决过程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途径,为组织和个人加分,以及团队如何采取行动,获得最直接的落地措施。
在探寻根源的过程中,阿朱借鉴了创新模式下的翻转策略,首先,让大家都化身邪恶小子,想象把口碑做烂,把客户彻底逼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畅想着,玩得相当开心。成员们多次烧脑后,YY之火逐渐熄灭,主持人又使用了导演的特权:好的,我们现在反转剧情,找到刚才的那些极致手段的对立面,看看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增加口碑?于是,大家茅塞顿开,文思泉涌。
小组通过书写式头脑风暴,形成团队的观点,由BOSS带领大家将汇总的结果以鱼骨图的形式贴到挂图上。
此环节完成后,会场内顿时红包四溅,金币落地的铛铛声腐蚀了很多纯真青年的心灵…….
五、 民主交流
仅仅依靠小组的内部力量还不足以作为互联网式的行动学习,要想让思想传播地更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于是阿朱在小组的行动策略落地时加入了一个外交大使分享环节,让全体成员以主题众包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融合:贡献自己的点子,吸收他人的思维,各种碰撞,现场就变成了一个临时的BBS……
六、 在线投票
以往我们队行动结果的投票都是借助一些小工具,比如小贴纸、小纸条,而今天,我们首次运用了高大上的投票网站,只需5分钟,投票结果一目了然。此举避免了不谙世事的鲜肉们被专家或领导轻易诱导的弊端。用在线投票利器,不忽悠……
在线投票时,主持人带领大家做了一次收敛,选择对团队而言最重要的前3项行动措施,并绘制成每个团队的方案海报,准备最后的呈现。而未选择的内容则同步记录并保存下来,准备活动结束后再做一次全员的线上投票,以验证小组方案的样本选取是否符合总体样本的分布规律,保证投票的一致性。
最让阿朱感动的是,全场6组成员,最后有一半的小组运用了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行动方案,而且表现的结果相当有创意。
七、学习心经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一类镜像神经元,是我们喜欢模仿他人的根源,这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而进化出来的一种强大机制。引导者、主持人使用视觉化工具时,受众也会不自觉地用视觉内容来做回应。因此,当你期望参与者达成某种成果时,主持人在无形中就会以该目标作为影响他人的出发点。而构建开放、安全的参与氛围,是这种行动共振的前提。物理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当引导者、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同频磁场,才能产生同向的行动力。
既要洞见组织面临问题的本质,又要循序渐进,引导团队深入自我剖析,理解问题的根源,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态度共识与行动一致的双重目标。对引导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无论你是如何定位行动学习中的主导者角色:催化师、引导师、导演、主持人、演员,都离不开对行动的承诺。而要触发行动的落地,个体要发生改变的就必须从(认)知、行(动)、意(识)三个维度着手,打造改变的黄金三角形。
在行为改变的三维度中,意识——即态度、价值观、动机等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没有意识、情绪参与的行动学习也无法达到其预期效果。要想达成行动学习或者研讨的预期目标,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情绪,唤起意识,就成为重中之重。
移动互联网已经将参与者的注意力打散,个体很难将注意力长久集中于一件事物上,这种现状在90后身上尤甚。要想做好90后群体的行动学习,把研讨主题碎片化或许是一种选择。用游戏形式作为主线,将碎片的行动主题串联起来,抽丝剥茧按图索骥,更好地吸引参与者。将过程以可视化、游戏关卡的形式进行组合,极大地提升参与者的兴趣与付出承诺,才能促进持续产出与持久的行动。
或许这并不是最好的互联网+行动学习,但是于我,则是一个最好的开始:无论是SPONSOR的感性目标,还是最终的理性产出,都达成了预期。也希望以此为契机,抛砖引玉,找到更适合组织的互联网+行动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