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文/青年不读报

主人公1900以一个被遗弃的婴儿的身份,在邮轮的一架钢琴上出场。

彼时盛大的宴会刚刚结束,杯盘狼藉中,一名在邮轮上工作的煤工发现并收养了他,给他取名为“1900”。

1900年龄渐长,但作为在邮轮上出生的人,他似乎被剥夺了在陆地上的一切身份,他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户籍,没有国籍。

他属于大海,而在陆地上,他从未存在。

大海是他的摇篮,而那艘名为“Virginian号”的邮轮则是他的襁褓。

抚养他长大的煤工父亲意外丧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透过毛玻璃窥见了头等舱的舞会,美妙的音乐声深深的吸引着他,而他仿佛生而属于音乐、属于钢琴。

某一天的深夜,舞厅传来优美的音乐,众人循音而去,发现了无师自通、正陶醉演奏的1900,他演奏的旋律也深深打动了众人。

从此,1900在邮轮上的钢琴生涯拉开序幕。

他因缘结识了来自岸上,加入Virginian号乐队演奏的小号手马克斯,二人结为挚友,共同在邮轮的乐队演奏。

然而两人不同的是,马克斯本来就来自陆地,他希望1900也能离开邮轮、离开大海,到陆地上一展才华,但1900每次都断然拒绝。

虽然1900未曾踏上陆地一步,他却成为了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许多人慕名前来,其中也包括前来斗琴的著名钢琴家杰利,斗琴最终以杰利的惨败告终。

人们前来造访,想一睹他的风采,而邮轮上形形色色的人也让他认知这个世界,天赋异禀的他能用不同的琴声描绘不同的人物,众生百态仿佛就在他的指尖、他的琴键上上演。

电影里,一个镜头让我心酸不已。

众人们随着1900演奏的Tarantella欢快舞蹈,席间既有欢呼叫喊的众人,也有戴着礼帽、拄着拐杖,一边用手绢捂住口鼻的上流分子在认真聆听。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为他的琴声折服时,邮轮靠岸。

一声“America”让人群一哄而去——他们属于陆地,也终究要回到陆地。

鸟兽乍散,只留下1900一个人的落寞身影,他苦笑,满脸无奈。

邮轮行驶千万里,一次次的往返于欧洲、美国,一次次的离港、靠岸,船上无数来自欧洲的移民一次次的高呼“America”。

那声音刺激着他、又质问着他:

为何不像他们一样走上陆地,走入繁华都市?

他对于陆地的认识,却始终迷蒙,无法捉摸。

正如在影片刚开始,来自新奥尔良的马克斯与1900一同被罚时,1900在锅炉室与马克斯畅谈新奥尔良的风物人情,几乎令马克斯这个本地人信服:

这个男人曾去过新奥尔良。

1900自始至终也并未回答他是否到过新奥尔良,然而事实或许只是:

曾经的一位新奥尔良乘客与1900讲他的故乡,那生动的描述被1900深深记住。

三月份的下午,那样的大雾,是怎样悄悄来临,包裹住圣路易斯教堂的塔尖,隐藏大树的树冠,又是如何将街上人们的头隐去,杰克逊广场上的无头身体们是如何走来走去、相互问候······

新奥尔良的景色也许早已被1900在脑海中想象、回溯了千百遍。

那片陆地活在他的心里,活在他的记忆。

我们甚至能透过镜头,看到1900在描述时,那双出神的眼。

是向往吗?是渴望吗?

又是一次人群散尽,热情的篝火化为灰烬,当寂寞悄悄蔓延,角落里手拉小风笛的老人向他致意。

他与这位“不怎么愿意去美国”的老人促膝长谈,老人的前半生都活在自己的那片土地,世界的开始与尽头,都在那片小小的田地上,老人坐在上面,就拥有了一切。

然而,当那片土地干涸、土地上的人们离散、人们因疫病逃亡,那片土地也就不再具有意义。

那片土地上仅存的人也不得不一头扎进这庞大的城市森林,扎进这滩光鲜亮丽的浑水。

老人静静讲述,他背井离乡、四处游荡时曾路过一座面朝大海的小镇,话语中的大海,仿佛真的铺展开来,铺展在1900的面前。

“我听到大海在向我叫喊”

“大海的声音像是在喊叫”

“声音很大,充满力量”

“它不停地大叫”

“好像在对我说,你——”

“脑子里一团浆糊的家伙”

“生活是广阔无边的···”

“广阔无边”。

1900听得入迷了,大海在老人的口中,仿佛变成了与他所处的这片汪洋完全不同的一个概念。

“大海?”他茫然询问,与他曾安静聆听新奥尔良的美好景色时的神态一样。


“我的脑子里翻天覆地”

“我突然下了决心,要改变生活”

“改变生活,重新开始”

1900的眼神凝滞了,这段对话深深震撼了1900,彻底颠覆了1900曾经对于陆地的想象。

与老人的一番对话唤醒了1900,也鼓舞着1900.

那条舷梯、那座城市变得愈来愈迷人,变得愈来愈难以捉摸。


真正的陆地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久久盘旋在1900的脑际。

他对陆地抱有无数种幻想,陆地上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在弹琴弹到情深处时,他的思想在世界游历。

MAX:你弹琴的时候都想些什么?按下琴键的时候,你的思想去了哪儿

1900:昨晚我在一个美丽的国家女人的头发有香气,一切都发着光到处都是老虎······

 陆地的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都发着光,闪耀着、吸引着他。 陆地的生活是危险的,危机四伏,到处都是潜行的老虎。 他曾用自己的努力去探知。

一个夜晚,邮轮又一次在美国靠岸,乐队的朋友们都已上岸寻欢作乐。

镜头移动,宏大夜幕里万家灯火闪烁,1900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甲板,脚下的易拉罐被他踢得哗啦啦作响。

他跨着大步,挣扎如同困兽,他独自走过餐厅,穿过一间又一间的舱室,终于来到船长室。 他翻开船上乘客的名单簿,随便选出了一个人,拨通了电话。

1900:你好,你不认识我但是我在想我们能不能聊聊天

乘客:聊聊天?聊什么?

1900:就随便聊聊天气什么的什么都行,你来挑话题吧

乘客:这是骚扰电话吧?


随后,那个叫李·克莱尔的单身女性在惊诧中粗鲁的挂掉了电话。

 

我认为这是1900对于陆地、对于未知的一次探求.

他渴望与来自陆地的人交流,他渴望了解那片他不熟悉的陆地,他也从心底渴望被理解,被理解心中那不可言明的敬畏抑或是畏惧。 在一家唱片公司为1900录制唱片时,女孩的面庞透过舷窗,闯入了1900的视线,二人长久的注视。

那个清秀的女孩像一束融融的光,照进他内心,1900手下琴键的乐声也变得舒缓、宁静而美好。

1900的对女孩是一种纯粹的喜欢。

从他弹琴时的真情流露。

从他望着舷窗时的深情目光。

从他对着镜子自说自话时诚恳的眼神。

从他包裹好唱片,准备作为礼物送给她时的步伐。

从他无法选择合适方式表达爱意,表意含混不清时,懊恼的表情。

还有错过机会,他失意而归,在琴键上抒怀时忧伤的曲调。

还有他深夜探访女寝舱室,不断寻找那位女孩时的迫切。

还有他折碎唱片时的无奈。 他与女孩唯一的对白,就是告别。

他也得知女孩的父亲,就是那个讲述大海秘密的老人。

可是女孩只留下了莫特街27号这样一个地址。

一个在陆地上的地址。 

1900未曾提起过这段故事,直到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他下定决心,在纽约下船。

马克斯为他感到高兴,却疑惑于1900为何要下船看海。

1900想亲耳听到大海向他咆哮,如那位老人描述的一样,他向马克斯讲述大海的声音,双眼出神,就像当初他向马克斯讲述新奥尔良的美景一样的出神。

正视生活的广阔无边。

正视陆地的广阔无边。

生活的广阔是因为它无限的可能,无数的选择,导向的无数种结果,它允许任何人欲火重生。

不论桥洞下的流浪汉还是醉倒街头的混混,都有一种选择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他们去寻找,去发现,这也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1900缓缓走下那条舷梯,却在半途久久驻足。

面前是一幢幢高大宏伟的建筑物,飞鸟盘旋、烟雾弥漫,浓厚的烟火气息刺激着1900的视觉与内心。

向前走吧,这样就可以满足你对陆地的一切幻想。

他微微笑了笑,脱下帽子轻松扔掉,就当我以为他已抛下那象征着许多年海上生活的帽子、准备上岸时,他转身又回到了船上。 他是抛下了上岸的念想。

马克斯与1900的一次雪后长谈。

“为什么不呢,世界就在那里,只要你走过下船的舷梯——走几步路而已。”

“想想吧,只要走下去,你就能得到一切。”

随后,1900说出了那段颇具深意的话:

“我觉得陆上的人,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到了,你们又害怕冬天再来。所以你们永远不厌倦旅行,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永远是夏天的地方,我觉得这不适合我。”

我始终在想:是什么切断了1900对陆地的美好向往?使他半途掉头,放弃踏上陆地? 初时,我会觉得是因为外部的限制导致他不想下船,到陆地上去拥抱新生活。

因为在陆地上,他永远无法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生活,也不知道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身份存在,只能像草芥一样随风飘荡,无依无靠。 但后来我发现,我的这种想法太过肤浅,像水写的字,风过即逝。 是被粗鲁挂断的电话吗?

是庸俗、自大的钢琴家的挑衅吗?

抑或是梦中那些爬行的老虎,那些潜在的危险。

还是老人来自灵魂深处,背离故土的绝望。

还是那一声咆哮般的“America”,让音乐变得不再纯粹,让人群在一瞬间脱离对音乐的陶醉,转而面对冰冷冷的现实世界——人总是要回到现实的。

他渴望陆地,渴望陆地以一种可被描述的、有限的形式存活在他的脑海,却不能接纳跳出脑海的那片广阔陆地,那对他来说,太过于庞大。

那里的人们为物欲奔走,始终追寻春与夏的脚步。

那里的生活太过广阔,广阔到足够让他畏惧,让他不得不想象其中角落暗藏的毒刺,而不是那种对每块苔石、每株草木都熟悉无比的有限的世界。

到那个时候,他再也无法把控那方天地,也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龃龉。

因为陆地上的生活不会是像在舞厅弹琴,他不再是掌控全局的钢琴师。

他渴望那个被理想化的陆地,却不是眼前这个望不到边际的、让人不禁生畏的陌生城市。 然而陆地本就是不由分说的,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陆地,这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他在床上辗转,久久的出神,他的命运仿佛注定了他在海上漂泊的一生。 一面,是张牙舞爪、肆意延伸的陆地。 另一面,是自我封闭的1900 。 他宁可为了心中理想的那片土地,赴死。 而拒绝上岸,接受残酷的事实。

 

女孩是主动离开狭窄天地,进入广阔天地的一种代表。

她一边刷新着1900对陆地的认识,一边唤起了他对于陆地仅存的求索欲望。

女孩与女孩的父亲生而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女孩的父亲纯粹是被迫接受生活的广阔无边的,离开故土,寻找机会。

可到了女孩这里,却是主动拥抱生活的广阔。

虽然她居住在三等舱,但瓢泼大雨中撑伞看海的她,使她瞬间在庸碌人群中变得突出、夺目。

父亲背井离乡的无可奈何在她身上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力量。 她是一种力量,既鼓舞着1900勇敢的迈出那一步,也使1900畏惧,望而却步。

1900对女孩的追求,意味着一种挣扎。

他挣扎在两个世界之间,心中强烈的意愿与无法统一的身体行动构成巨大矛盾,让1900难以取舍。 女孩是那片贫瘠的、有限的土地上仅存的美好,她处在矛盾的中央,既维系着1900对有限的、理想化的陆地的最后幻想,也吸引着1900对更广阔陆地上的生活发起探索。

 十一

最后,我想再说说1900本身。

在面对那座巨无霸城市时,他犹豫了许久。害怕使人崩溃,虽然1900转身时面带笑容。

从1900回到船上后的消沉表现,我分明感到他传递出的一种无可奈何,一种畏惧,而绝非不屑。

在写这篇文章的最初,我的导语是:

不染纤尘的天才钢琴师,拒绝坠入红尘俗世。

但当我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曾经的观点便无法站住脚。1900从来不是不染纤尘的,他不肯坠入的,也从来不是红尘俗世。

他敢于爱,却不敢于表达;

他不敢于直面人生,却情愿活在梦中狭小天地。

他会在人群散尽时沮丧;

他会在孤寂时哀伤;

他会在新事物面前瞪大眼睛;

他会躺在床上久久出神;

他有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

也有对未知未来的挣扎与纠结。

他有许多身心俱裂的矛盾的夜晚; 他是海上最具天赋的钢琴师,他也是一位凡人,一位并不乐观的凡人。 但他有在暴风雨夜,打开钢琴制动的浪漫。

但他有铲煤时,将铁锹一把甩入火焰的不羁。

但他有面对著名钢琴家挑战,将之击垮的从容。

但他有用强大琴技,代替整个乐队,独当一面的自信。

但他有拒绝唱片公司,取下唱片为女孩做礼物时的潇洒。

但他有用钢琴抒写人世百态、体察众生人情的才情。

的确,他曾彷徨。

曾孤单到,给陌生女子打电话。

但,这就是他,这就是那个矛盾的1900。

他在我的心中,注定永远不带烟火味,永远不染纤尘。

而陆地对他而言,也注定代表着污浊的尘世。

所以请原谅我,保留了之前的导语。


十二

最后的最后,来一段抒情。 他需要一个可以望得见的尽头的领域,就像一张可以尽在掌握的琴,他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无限的乐曲。

可是面对无限的琴键时,却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陆地上的琴键是无数的,无数的未知、无数种可能,那种庞大的不确定性让1900畏惧。

1900熟悉的,只是那轻盈、自在的生活,如雨雪降临到甲板、如飘荡在海上的巨轮。

可是在那个世界的生活是多么沉重。 在邮轮即将爆炸之际,马克斯眼含泪光,眼神中的不可置信、惋惜与难过与泪水一同流下。

他颤抖着听1900讲诉、听他抱怨,抱怨这不能恒久行驶的船,抱怨这肆意生长的陆地。

1900出生在钢琴上,而钢琴也始终陪伴着1900,走过懵懂童年,走过青年,他通过钢琴表达情感表达爱,而钢琴也给他失意时的慰藉。

在钢琴上,他遇到了最好的朋友,他遇见了倾心的女孩,他通过钢琴感知世界的美好,抵抗来自外界的恶意。

与其说他用温和的双眼看世界,不如说他在用一双手在心中描绘这个世界。

当他的双手触到琴键的一刻,汪洋大海也变成了掌心一捧,海上摇摇晃晃的人生变成了他如履平地的坦途,夜空的电闪雷鸣变成了他生命的协奏曲。 出生在船上的他,没有国籍,不被其他人承认他的存在,但他就是海上最好的钢琴师,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师。 爆破前夕,1900面对着残垣断壁舞起双手。

虽然没有钢琴,但那首象征着初见的、青涩的爱恋的乐曲,却早已在心中温习千百遍,在手底默默生风。

纵使唱片已毁,纵使钢琴已无,但心弦颤动,余音足以绕梁。 最后,1900还自说自话的揶揄自己,上了天国,上帝在登记表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就如同他从未出现在世间。

“是的,是这样的,先生,我是在船上出生的。” 爆炸那一瞬间,我的心与马克斯一样,万念俱灰,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到此结束。 乐器店老板将马克斯卖出的小号还给了他,两人相互致意后,画面里只剩下一位站在店门口的老人,和马克斯徐徐远去的背影。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我仍然要送给1900一首如隐士、如战斗者一般的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后记

关于1900与杰利斗琴的部分,实在是很精彩,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但个人并不觉得它在我所解读的层面传达了什么有效信息,故不作详表,有兴趣者可以参看其他评论,我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084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6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450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22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370评论 6 39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74评论 1 30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26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80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14评论 1 31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99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73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70评论 5 34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80评论 3 32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1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52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65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8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