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认知觉醒》这本书,触动点很多。这么多天过去了,依然印象深刻的点,就是“触动点”!(哈哈哈,没错~让我印象最深的触动点就是“触动点”,是不是被绕晕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强迫症比较厉害的完美主义者,在看书方面也有个固执的习惯:只要选定了要看的书,一定会从头看到尾,包括封面、封底、腰封、前言、目录。这也是我的阅览量很高、阅读量并不是很高的原因。(我把不是完整的读完一本书的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定义为“阅览”)每次年终盘点这一年读过的书时,都觉得远远不够。更让人恐慌的是,看着那些书的名字,大部分都想不起来里面都讲了些什么?
对于读书,是享受的,也是有点焦虑的!享受通过文字跨越时空与智者交流的感觉,焦虑除了越看书越觉得自己知识匮乏,待读清单越来越长,而自己又不愿意尝试“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完成的书对于我来说还是属于“阅览”),还有一点就是每次看完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由于精彩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很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完一本书之后,过几天在问自己,现在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其他的则可以先放到一边。只取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不会焦虑。
对此深以为然,也是过去了这么多天过去了,一直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相信潜意识的感性力量,它会帮助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然后引导我们进行二次学习和吸收。而用思维导图梳理框架,摘录金句这些理性的方式,但是可能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但是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是远远不如找一个触动点深入思考和投入实践的。
(当然,思维导图对全书的宏观把握和以后快速回顾和针对性复读的指导价值是很大的,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还是有必要的,尤其对于写作工作者和培训师们来说)
通过一本书知道了10个知识点,不如将最触动自己的一个小点(甚至于都不能算作知识点 )付诸实践。所以读书的时候,不要总责怪自己,怎么看过的书总也记不住,也不要指望只是因为读了几遍作者写的书,就可以把精彩的观点和内容全部吸收进来,并且还能分享出去。即使再厉害的人,也是做不到的!樊登读书,分享的已经很棒了,但也不可能是全部,只是最触动樊登的几个点,然后樊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历分享出来而已。所以,很多时候,如果自己读完这本书,再去听樊登或者其他人的解读,会感觉:这真的是我读的那本书吗?怎么感觉不一样?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思维模式不一样,所以同样一本书中每个人的触动点也不同,自然对这本书的解读也会各有千秋。听拆书人总结的精华可以让我们快速知道这本书的精华,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干货,为我们的学习节省了很多时间;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考问题的维度,让我们拥有多角度的视野,还可以辅助我们挑选适合自己的书,但是永远不能替代自己亲自去读完一本书,亲自去思考、去内化和吸收。
回想起2016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一口气开通了2年的樊登读书APP,但是听到第三本书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个APP了。那个时候我刚看完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不久后,樊登读书就有了解读这本书的视频,我在听樊登老师解读的时候一度怀疑,这是我看的这本书吗?为什么樊登老师提取出来的观点我一点都不感冒?听完之后,我竟一点阅读的欲望都没有了。幸亏我在此之前就已经读完了整本书,不然我一定会因此错过一个大宝藏的。
当然,这并不是质疑樊登老师的能力,我依然对樊登老师很尊敬,很崇拜,还是会拜读他的作品。如果当时没有这个小插曲,我应该会继续在这个平台学习下去,一定也能收获不少~但是《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我也确实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加上后来搬到深圳,全新的城市、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我渐渐地遗忘了这个APP,等我想起来的时候,是我的会员快到期了,工作人员打来介绍续费活动的时候!
所以,沉下心来自己去读一本书,是无法被任何学习方式所取代的!而在时间有限,又想要通过这本书有所成长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尊重自己的感觉,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听书)
关于如何思考,成甲老师的方法可以借鉴一下:
围绕这个触发点,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1、为什么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2、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3、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就是高手的学习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了,明天会继续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