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多么有意思的拟人和想象。
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六七岁孩子写的诗。
六七岁的年纪,我在干什么呢?
记忆里的场景有时是一家人看完电影,爸爸背着呼呼大睡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两毛钱一串的羊肉香味扑鼻,像长着长长的触手紧紧地勾着我的鼻子;有时是我倚在门框上悠闲地磕着瓜子,看妈妈在十平米的公寓里忙碌地做着午饭,锅碗瓢盆的声音就像是一支美妙的协奏曲。
记忆像旧电影一样在眼前回放,声音和味道的叠加让它更加立体。
那时的我,也会看着墙上斑驳的光影,把它想象成各种动物或者怪兽;也会在绘画比赛中,用紧紧拥抱的猴子妈妈和小猴儿来表达我理解的母爱;也会随手涂鸦写下这样的话“我想做一个拉链,这样我所到之处所有吵架的人都能握手言和。”
可是也许有一次,当我们兴冲冲地跟爸爸分享“光影怪兽”,爸爸不耐烦地说正忙着呢。也许有一次,绘画比赛中我们引以为豪的天马行空被老师批评地一无是处。也许有一次,朋友看到我们的涂鸦,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你这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于是我们就把想象力关在了笼子里,再也不去理会“他”。就像《小王子》里的作者,也是因此放弃了喜爱的绘画。
多么可惜啊,“他”就这样被遗弃了。当长大的我们再想去寻找“他”,却发现“他”再也不给我们应答。
六七岁的年纪啊,是最无忧无虑又最肆意挥霍的年少,也是最富有想象力而又心底最脆弱的时光。
❤唯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跟自己的想象力愉快地玩耍,唯愿长大后的我们也能抽时间陪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