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经历的各种培训及会议,常常被一种逻辑所累,苦不堪言,就是混乱的逻辑思维来陈述一件事情,盯着零散的细节一再重复,却毫无转折衔接和过渡。除了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动用自己的知识存储来自动衔接各个细节之间的关系,其他人都是一脸懵逼,而培训者却怡然自得,看,我给你们讲的多细致。
可是,所谓培训,接受对象是对培训内容所知寥寥的人啊!!!
我自己一直强调,做任何事,培训、自学、分析问题等,都应该先建立一个框架,大的框架建立之后,对事物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针对自己所需,找到目标点,前后联系,对症下药。
之前因为同事离职,我需要接手负责他的工作内容,私企就是这样,没有完善的职业的规划和人才储备应对,哪里有需要,就把你往哪里塞,也不管你之前有没有接触过,所以经常玩笑说: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塞。
接手之后就立马恶补相关知识,为了尽快上手,周末“主动自愿”留在公司加班。在这期间,兼要解决产品相关问题,经常抓瞎,等自己恶补知识,然后总结画框架图,同时结合公司产品设计一一对应,完成这个步骤后,豁然开朗。
这次经历验证了我一直秉持的处事逻辑,也让我更坚信这种做法。后来部门来了两个女同事,应届生,主管让我带她们,直入正题,先让他们去了解熟悉框架,再对应产品来看,不要一开始就盯着细节的问题不知所措,内环功率超标怎么办?没有移动信号怎么办?没有对整个系统框架的认识,脑子只会一片空白。换言之,有了对整体框架的认识,内环功率跟哪些部分相关,直接去查;没有信号,从天线往基带的信号流程上,一步步查。很快就能找到问题。
培训同样如此,我每年给应届生培训时,假设讲PCB工艺,我不会一上去就给他们丢各种高大上的词汇和做法,要怎么开窗?要走线?要怎么散热处理?No!!!这样讲完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住一些毫无关联的知识点,用的时候,都是东拉西扯。
每次培训开始,我都会先讲一个电路板实物怎么做出来的,经历的流程需要对应PCB的哪些地方,什么工序及对应实物的处理效果,和在软件上实现对应的处理方法。建立整体印象之后,然后我再来细讲每一点,同时和实物联系举例,让理论落地。
在我工作遇到的很多事情中,大部分人都是喜欢揪着细节的东西,忽略大的框架,可能这个和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有关,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的都是一个个分立的科目“各自为政”,教你去用数学方法去算一些高大上的拉普拉斯变换,傅立叶变换,算完之后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更别谈工程应用,只当它们是一个数学公式,仅此而已。
所以我想,教育如果要改革,应该是先帮学生构建框架和衔接,然后学生学习会更有目标和针对性,精力之余,也会去拓展兴趣。当然,所有的前提是任教者不能一味的只有理论,需要有实践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