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堡,一个有灵魂的乡村
在《好山好水》看了丑丑写的《平和蔡家堡》,总想知道那些古厝、城墙为何那么从容?那么强健?也想象着在城墙边喝茶、听古筝惬意的模样。
从林语堂故居到蔡家堡只有半小时的车程。花山溪呵护着蔡家堡,蔡家堡的古厝、田园、老树、村民都被滋润得如花似玉。
蔡家堡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隆庆村于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开基,开基人叫蔡期远(公元1208——1276年),蔡期远是漳州一带的蔡氏。蔡家堡从开基至今,将近800年。
到了蔡家堡,刚下车,遇见詹老师。詹老师的父亲是外乡人,路过美丽的蔡家堡就忘了回家的路,落户蔡家堡。本来詹老师也姓蔡,第一次办身份证,工作人员看户主姓詹,就习惯地把他写成姓詹。詹老师是中学物理老师,对蔡家堡的历史了如指掌。他恰巧要为客人做介绍,我们也成为他的“客人”。
因为有詹老师的导游,我们对蔡家堡认识比较深刻。
云霄下河村原来是蔡家堡的分号!我爱人是云霄下河村的女儿。我到蔡家堡,也算当女婿来了。
蔡家堡像一位身强力壮、热情文明的汉子矗立在花山溪边。它壮实、稳固。蔡家堡三面环水,地势偏低,遇到比较大的洪水,村里的住宅就浸水了,为了长治久安,蔡家人建筑材料主要用花岗岩和砖头。
如何在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扎根发展?最好的管理是管好自己,最好的方式是自强不息。
读好书
练好武
种好田
做好人
蔡家人把教孩子学武练武看成像种水稻那样重要;把办学校、培养人看成像盖房子那样重要。蔡家堡人一共分六房,每房都建有祠堂,祠堂也做学堂。蔡家堡解放前就有灿辉小学和平和县第一所职业学校“灿辉农校”。
蔡家堡村史馆丰富又细致,充分展现了蔡家堡的发展史,也是研究近、当代闽南农村发展史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一张收据很特别,也令人唏嘘,收据写着把厕所的粪水给村民使用,村民必须缴纳一定费用,这费用作为村里老师的工资。
从哪里来,才懂得往哪里去。蔡家堡有了这些史料,就有了灵魂!游客到了蔡家堡,就不是单纯拍拍照,还可以津津有味的学习、联想、研讨。没有灵魂的风景,经不住岁月风霜的考验。
在村史馆,还遇到一捆“麻骨”——就是麻杆,我情不自禁把它抱在怀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必备“麻杆”,“麻杆”是烧灶做饭的“火种”,也是乡村户外夜间“照明”的材料。那时,夜里,小伙伴会举着燃烧的“麻杆”在晒谷场玩“救国”、“把关”,那点点的火苗与萤火虫的亮光在夜空中互相追逐。
在蔡家堡古巷里流连,看到的墙草、青藤、窗棂、木门……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总会想起这样一句话:灵魂相似,总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