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周国平大谈诚信,信任,人的尊严,我也不禁想做一个读书笔记。
一百年前严复便为中国人“流于巧伪”而大感苦恼了。周认为严复的文章同样适用于现代。
“凡约定的事情,只要违背了就能获利,就会有人盘算让别人去遵守,自己偷偷违背,独获其利,而别人往往也如此盘算,结果无人遵守约定。”——周国平
以上所说的导致即使有人想遵守约定,没有打算独获其利,也会因为害怕出现上述情况而不敢去遵守,这就导致上述情况愈演愈烈,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严复的文章中,诚信的缺失并不在于国门大开的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大规模引进,而是自身的问题。洋务引进的总督,船政,招商局等是西洋的“至美之制”,但一进入中国就“迁地弗良,若存若亡,辄有淮橘为枳之叹”。这一讨论的前提是诚信的缺失在商业,经济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正是有西洋引进的。可是在中国,“即使两个人办一个公司也要互相欺骗”。
严复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自身的身份下研究的这一问题,所以高度在整个中国。而我所想的不过是周遭,我们自身。比如班里同学约定某一时间集合,总会有几个迟到很久的,一次两次后,准时到达的人会想“反正准时到也开始不了,晚半小时吧。”于是,这个集合的时间再也没有价值,假如有一位无论如何也准时到的人,在很多人看来便算是笨了,然而他确实唯一的诚信之人。“唯独我们反而‘以诳为能,以信为拙’,把蒙骗成功视为有能力,把诚信视为无能。”(《法意》按语)
而周国平的论述更深了一层。诚信的缺乏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维护。这是近因,而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他提到一个概念“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的“人的目的”。
当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在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为它负责。这就是诚信。而每个人都做到这点,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为它负责。这就是信任。所以信任和诚信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而中国人普遍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
儒家中的“信”是忠信,基础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并不具备构建诚信信任的人类社会的精神基础。
而谈到精神基础,又要提到周国平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缺少什么。我读出的中心是:缺少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首先是中国的目的,富强。在这种目的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实用的,我们所研究的一切也是要拿来用的,所以一些纯哲学,纯思想理论便不能发展。
“以放用为目的的研究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一旦觉得够用就会停下来。同时,唯有层层深入地追问根据,才能使理论思维趋于严密,而由于中国人不喜欢追根究底,满足于模棱两可,大而化之,所以理论思维不发达。”——周国平
我关注的一点是,西方会去研究生与死的问题。人为什么存在?人活着为了什么?中国人却认为人死是必然的,所以思考那些没用,而来思考人在世上应该如何做人。
西方面对的是宇宙,是希望寻求精神不灭。
中国人面对的是另一个人,是希望为人处世的成功。
就死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真实情况,研究死确实没有什么用,但非常有意义。“事实上,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的安排引向了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只能局限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了。”——周国平
这篇文章中,我自己独有的理解不多,因为在看到周的文章之前我的想法是很空白的,所以是他教给我这些理解。在此,我只是肤浅的写一写读书笔记,当以后精神世界愈加丰富后,也许会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