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苏轼难得的几首极具乡土气息的词。
大部分人作词,都往“美”的方向走。写社会三教九流形态的着实不多。所以念到这一首《浣溪沙》时,登时觉得挺有趣的。堪称工整精致的宋词世界里的一股泥石流啊。
且看这个场景。衣巾上扑扑簌簌落满了枣花,村南村北到处响起剥茧抽丝的缲车声响。远远的老柳树下,身穿粗麻衣服的农民在卖黄瓜。
一幅白描,展现乡村的盛夏时节里,非常平缓的生活状态。烈日炎炎,整个空气似乎都有些凝滞沉缓,但人们的生活却不是慵懒无趣的。此时,枣花飘落,缲车声声,小贩走卒,分明是说,在这令人困倦的节气里,依旧有饱满、充满生机的生活。
而此时行路的人就不同了。中午许是喝了酒,此刻酒力渐浓,眼前的路变得好长好长。日头当顶,人欲睡,口又渴。只好试着敲敲路边人家的门,讨一碗茶喝。
这一段简直生动极了,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酒足饭饱后赶路的人,被日头晒了之后昏沉困乏的样子。说路边房舍是“野人家”,可见他也是个“官”了。但他还颇有礼貌,并没有直接闯入要茶,而是“敲门试问”。这也让整个场景多了些许好玩的趣味在里头。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前两句对得工整,最后一个直白的句子,将整首词结束在一个没有下文的“问”里,质朴又含蓄,很有几分古风。
如何评价这首词呢?在我看来,无论从措辞还是意境的角度来说,它都称不上美。甚至,也没法说它有很高的格调。然而,世有精巧,亦有粗疏,有时就像桃花和桃树下的泥土。桃花有其妁妁之华,不起眼的泥土也自有蓬勃生机和天然气息。读多了“碧纱窗下水沈烟”之类,偶尔换一句“敲门试问野人家”,也别有一番新奇滋味。
也许人的成熟也正是如此吧。开始愿意放下历来喜恶,放下偏执,慢慢接受世态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