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帖亦如是。
书法学习,并不全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临摹是学习书法把握经典的重要手段,在临摹之前,对临摹的碑帖,要做认真解读,即读帖。南宋文人姜夔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视,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读帖,让我们眼中有竹、胸中有竹,下笔才会手中有竹。
临摹写字只是学习书法的一部分。而读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一环。
其实,在多年前,我也以为想要学好书法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照着帖子勤加练习便可。实践证明,缺少了读帖环节的临帖,充其量也只能是抄写字帖,大量地耗费着笔墨纸张却收效甚微。如果非要说有收获,应该是悬腕行笔更稳定。
切身体会到读帖对于书法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在我曾有段时间腰痛的老毛病复发,坐卧不宁,也没心思临案铺开笔墨纸张写字,只好捧一本字帖像读书一样从头到尾逐字读去。时不时地伸出手指在空气中划拉着。
读帖就像是初学画画的静物写生,培养的是观察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到、心到。读帖如同吃饭,要细嚼慢咽,逐一消化不宜过快。而这个“读”的能力,是初学书法者不知道抑或是不重视的。读帖不分字体,篆隶楷行草无论什么字体的帖子,都值得用心去读。当我把注意力放在读帖上时,意外地收获了我埋头临帖所不曾有过的收获。
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学习者知道临习字帖要先读帖,却苦于不知道如何去读帖。那么,究竟怎么读帖呢?
首先是解读笔法。看入笔角度,行笔方向,收笔方式;观察行笔过程中的线条粗细变化,以及笔划与笔划之间的起承转合;另外还要观察墨色枯润变化,通过这一变化读懂行笔速度之徐疾。
其次是要解读偏旁部首,也就是构成一个字的基本单元,看清楚部首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小、穿插、避让、向背、朝揖等等。
第三要分析结字规律。比如楷求中的欧体、颜体、柳体各自的特点,以及横竖撇捺等主要笔划的差异。再比如草书中各个不同字之中相同部首的规范写法以及相同部首在不同书写者笔下的细微差异。
四是要读懂章法布局。评判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之品级高下,章法布局很重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处理技巧要看明白;整体行笔、轻重缓急、浓淡干湿、摇曳敧侧;整体篇章的气、势与精神等。
把读帖当成习惯,等于是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书法。对于一个初学书法者,也许是把大多功力用在临习字帖上,而对于学习书法年代久远的“资深”书法爱好者,则是“七分读,三分临”。尤其是对于经常在外奔波的书法爱好者,笔墨纸砚不可能得心应手,因而不得不把功力用在读帖上。
读帖不一定全是都读纸质拓本字帖。在便捷的移动互联时代,电子版本的帖子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可根据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什么时间想读,想看什么字体,想看谁的帖子,打开手机随时都能实现。
那么,读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分析,鉴赏,记忆,应用。但凡能历经上千年时间磨砺而流传下来的书法帖子,都有其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分析鉴赏前人的写法,再结合自己的写法与体悟去加深记忆,然后在自己的书写过程中融入应用。换句话说,读帖就是消化吸收(输入),自己再用于书写实践就是输出。读帖临帖的过程就是如磋如磨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康有为说:“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读帖不是读一两本就可以了,历代经典碑帖,有机会有条件则要多读,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以此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丰富我们的书法创作。采得百花,方能酿出好蜜。读贴如同读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历代经典作品,要精读,与之风格相近的作品,可泛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帖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