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个观点发自心底里的赞同。
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的任务无非就是给全家人做饭、洗衣,早晨叫我起床、扔给我干净的衣服。10岁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在我的印象中,我家住在一个筒子楼里,从楼梯上去后,一边有5户人家,另一边有4户人家。9户人家共享3个卫生间、3个厨房。每个月,都有一家要负责收整个楼层9家的电费。由于没有电表,电费是按照人头计算的。轮到我家收电费时,妈妈会给我一张纸,上面左侧一列有每家应该缴纳的费用,而右侧是空格,用来填写收缴上来的实际金额。如果左侧应该收到的总数与右侧实际收到的总数能够对上,收缴电费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我挨家挨户地去收钱,一收到钱就把金额写在右侧相应的位置,然后回家把钱交给妈妈。妈妈点钱,我负责将右侧的数字都加起来,然后把加好的总数写在纸上。有一次,我发现左右两侧的总数不符,简单一算,差三毛六。妈妈听了这个数后,连看都没看就说肯定是我把数字的位置写错了。
我一一核对了一下,还真是,一家应该收五毛九,我写成了九毛五。不过,妈妈清点了实际收到的钱数,却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是我粗心将数的位置写错了。吃过晚饭,我问妈妈:“你怎么连看都没有看就知道是位置写错了呢?”妈妈说:“差三毛六,是9的倍数,应该不会是加错了,而是位置颠倒了。”正是这句话让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静——至少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连续三天都比较安静,没有那么多好奇的问题,算是够长时间了。
只要差错是9的倍数,最大的可能就是位置颠倒了,这是为什么呢?没错,九毛五与五毛九的差就是三毛六,她是通过三毛六猜测到我将九和五的前后次序弄错了。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如果写错位置的是八毛五和五毛八,那么差是两毛七,仍然是9的倍数;如果错的是一毛七和七毛一,差是五毛四,还是9的倍数。也就是说,不管我错的地方在哪里,只要差是9的倍数,妈妈都会推测出是我将数字位置弄颠倒了。她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问题不仅让我安静了三天,更让我将一生都投进了数学的天地。
“妈妈”并没有讲高深的数学道理,却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件小事儿,激发了孩子的对数字的强烈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做大量的练习,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 ,往往得到的不是对知识的热爱,而是对学习的无奈。为人父母,要想方设法地,在一件件小事中启发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的妈妈总是能够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然而然的机会来激发我的兴趣。借收电费计算错误的机会激发了我对数字倍数的兴趣,借乘车买票锻炼了我对减法的熟练应用,借买书培养了我口算、心算、连加的能力。
这本书通篇都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讲了这个道理。是的,道理很明白,但是如何做,如何取得效果,却是要靠读者的努力了。
1.家里有杆称
物体的轻重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量化作用的切入点。
亲手挪动秤砣,让手拎住的那个点的两边持平,然后查看秤杆上的刻度知道东西的重量,这样就可以学会斤两的关系。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学校里学习这些内容,但学校并没有足够多的秤来让每个孩子都随意地使用。
重量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有与生活中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时,才会变成眼睛能够看见、手能够感觉到的具象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上学了,你家有这样一杆秤吗?
其实,你不一定非要照搬我的成长过程。你可以把温度计利用起来,也可以用上尺子,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能够用数字计量事物,人类的智力就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一杆秤,可以让孩子学到重量的概念,掌握数字的作用,体会小数点的方法,以及理解比1小的数的实际意义。不断地控制平衡,让不同重量的两边到拎节点的距离不同就可以保持平衡……这些知识、术语、概念不知不觉地都变成了我脑海中的东西,仿佛我天生就会、天生就懂似的。
在教学中,当我看到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挫折以及他们拥有的各种与大人完全不同的理解时,我才有意识地去回忆自己学习这些概念的过程,才认识到妈妈给我创造的生活环境、给我营造的智力发育氛围、给我布置的智慧启蒙道具,也才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经历过类似的环境、体验过类似的氛围,或者接触过类似的道具。
所以,哪有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最高明的手段是“润物细无声”罢了。
称,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只是现在的电子称没有了秤砣,少了刻度,也就少了很多让孩子学习的乐趣),可以信手拈来,但用孩子可触摸得到的“教具”,会带给孩子对数学,重量等的亲近感,其实,数学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不是抽象的,是具像的,是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心,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条件,给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
能够调动孩子求知的兴趣,这才是妈妈最大的成功。
2.指尖上的数学
作者小时候,记忆力不好,总是记不住乘法口诀。于是妈妈教给他一种用手指计算个位数乘法的方法。
妈妈:2加6等于多少?我:8。妈妈:8加6等于多少?我:嗯,14。妈妈:还记得用手指头做的加法吗?我:记得!妈妈:2加6用手指比给我看。我伸出双手,伸到自己眼前,一边一个一个地掰着指头,一边说:“1、2、3、4、5、6、7、8,你看,这是8个指头。”妈妈:好,我们重新来一次。把10个手指都伸出来,从你的左手开始数到4。然后把这个手指弯进去,现在还有几个指头是伸着的?我:9个啊!妈妈:弯下去的这个指头左边有几个?我:3个。妈妈:弯下去的这个指头右边有几个?我:6个。妈妈:你是数到第几个指头弯下去的?我:第4个。妈妈:你还记得4乘以9是多少吗?我:三十……嗯,几来着……妈妈:左边有3个,右边有6个,就是36。
我重新看着自己的手指头,把刚才妈妈说的做法从头做了一次。伸出双手10个指头,从左手开始数数,数到4,把这个指头弯下去,左边有3个指头,右边有6个指头,这就是4乘以9,是36。我:妈妈,那5乘以9呢?妈妈:数到第5个指头,弯下去,看左边几个右边几个。我快速地做了一下,左边有4个,右边有5个,那就是45。是啊,五九四十五嘛!接着我又试了六九、七九、八九,直到九九。其中在做到八九的时候,我右手的中指弯不下去,妈妈就帮我按住这根指头,左边7个,右边2个,就是72。
这时从育民小学到回家才走了一半,妈妈不断提醒我看车、看路、看行人、看树,因为我一直在摆弄自己的手指头。第二天学校的算术课我就不害怕了,一个晚上在家里摆弄手指头,乘以9的口诀都了如指掌,实际上我已经完全不用摆出双手,因为脑海中就是双手10个指头的影像。
妈妈教了9的口诀以后,作者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不断的琢磨,把其他的口诀也一一用手指做了出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过错误。
我的理解,这个过程,让孩子极大了增强了自信心,并且在不断的思考,尝试过程中,增加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