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的是浅薄的书呆子
唐汇寅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清朝的黄景仁郁郁不得志,赋诗抒发冷眼看世、自怨自艾的愤慨,却牵连读书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常遭老丈人奚落。胡屠户的杀猪刀锋利无比嘴也快,讥刺女婿好尖刻:“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有幸中举,杀猪佬才另眼相看。范进在官场如鱼得水,直混到被钦点山东学道。
书生发达之前遭白眼乃属常态,如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民间也喜欢讥笑书生,说某秀才骑驴出行看到农夫耕地,农夫一手扶犁一手赶牛,从田边一圈一圈朝中间走。秀才担心农夫犁到地中间出不来,回家后便搞沙盘推演。他在桌上铺开一张白纸,手拿毛笔蘸了墨汁一圈圈地从纸边往中间画同心圆。圆圈越画越小,画到中心点他苦思冥想找不出答案。直到手按得太累,他陡然提笔才豁然开朗——原来农夫和牛是从空中跳出来的。
执着于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的书呆子不乏其人,三国时期的马谡算一个。他“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诸葛亮忘了领导的遗嘱,派马谡带王平据守街亭。王平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劝马谡坚守城池,稳扎营垒,特别强调在山上扎营太危险。马谡自恃是领导,坚持己见,执着于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山上扎营的军队果真被“置之死地”,他生逃出来亦被问责斩首。
马谡也非“百无一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就得益于采纳了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失街亭皆因当时的兵书上还没有山地攻防战的先例和理论可循。马谡熟谙兵法,缺少实战,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没有书本可搬才无所措手足啊!
当前的环境保护也是一个新问题。我们企图跳出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不料还是重蹈了覆辙。环保是一道世界性的课题,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抄作业。要做好这道功课,必须花费相当大的气力。首先要找出污染的主要来源,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某些专家却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一味想当然。有的从地表污染切入禁止农户散养禽畜,关闭了小型养殖场。地面的禽畜粪尿的确少了,肉价却飙升到了天上。有的把农家烧煤烧柴的锅台炉灶贴上封条,用不起燃气的农民冻得瑟瑟发抖,空气并未见好。
道士遇到鬼,法子都使尽,到头来也没把造成污染的元凶验明正身。
这些不切实际的举措,跟秀才画圈圈如出一辙。只顾闭门造车出成果,哪管群众的苦乐。有真才实学的专家绝不会出此下策。屠呦呦虽不是中科院院士,终归还是一介书生。她除了把书读透,大部分时间都沉在实验室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秀才如果看农夫把地犁完,何须搞沙盘推演。马谡若虚怀纳谏听从王平的建议,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蜀军北伐也不至于功败垂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读万卷书没有走万里路的书生,肚子里纵有满纸空文,不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难免沦为无用的书呆子。书呆子读书不到家,却死搬教条,脱离实际,不知变通,碰到新情况无所适从,何来创新,最后误国误民,还败坏了专家和读书人的名声。
2021/6/19日于上海南箐园
载于《杂文月刊》2021年9月上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