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认同一句话“你的工资将是你所有朋友工资的平均数”。它说明的不仅是工资这一个硬指标,还包含背后我们的交友观,和朋友圈子的质量。
说自由意志,何为自由意志?总有人喜欢说我要追求绝对的自由,说这话的人一般都不太会深入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没有认真想过何为真正的自由。
我们总会受环境的“牵引”,去思考和行事,既然如此,就可以假设,有人能够操纵你身边的环境信息,从而引导你去思考他们想要你思考的。威尔史密斯的电影《焦点》,便是想传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通过环境和行为设计影响人的潜意识,再让对象按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行动。广告业的存在,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所以我想说,想要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但相对的自由我们可以拥有,keep的slogan是“自律给我自由”,是一种明确边界下的自由。纳粹集中营向往自由的灵魂,朝拜圣地那一路的跪拜礼,都是在极窄范围内尽可能寻求心灵的释放。想自由,就要明确边界,那我们有选择朋友的自由吗?
回答之前,请你先记住一个数字,150。这是人类群居和能密切联系的人数极限,智人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八卦能力大大加强,这让我们跑过了尼安德特人,延续至今,但这种能力也有族群的维系上限,就是150。这辈子不管我们花多少力气,能够相对密切的联络的人也就是150,这除了给公司管理画上了一条基准线,也给我们个人的交友观设置了一个边界。这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该让哪些人进入这150呢?二是如何维系这样一个交际网络的管理?
都说知己难觅,确实难找。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自己挖掘和培养知己群呢?当然可以,一是筛选,二是协同进化。一起扛过枪、同过窗,共同拥有一段高质量的成长时光,就满足这两个条件,所以才有那么浓烈的战友义、同窗情。
关于择友观的建立,不能奢求讨好所有人,做好真实的自己,在身边力所能及选择志同道合者,认知同频共振者,彼此经营共同维系!
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