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 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旁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 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 sha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sha其一子,而担负 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汶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 ”犯戒者言:“苟须忏 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 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sha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被人指责时,不去面对改正,反而用另外的错误来掩盖。
儿子死了懒于安葬,弃之家里,旁人指责,干脆最搭上一个儿子一起安葬。
比丘犯了错误不敢面对,被人发现指责时,干脆破罐子破摔,犯更多错误再忏悔。
故事虽然荒诞,是谁看了都会嗤笑的愚人,不过细细想来这个理,这样的人真不少,为了掩盖自己错误的行径,自以为是谋划更大的错误来遮掩,不自知,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比丘犯戒不承认不忏悔,被人发现反而更多破戒,其实,我们身边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犯了错误就是不想承认,找各种理由借口,我就是这样你管不着,继续错误行径…
面对自己的错误,需要智慧和勇气。
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 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 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 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则称非 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 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乃至旁人教 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 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 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古印度高僧把人之常情的故事,喻在佛法修行上,很巧妙。
用得着别人时,就是兄弟,当别人落难人走茶凉时,就不认识了。
为了自己私欲,窃之佛法善语,让别人供养,根本没有真心修行,所以也不会具有真正的德行,早晚被人揭穿。
不要做这样的人,也要学会识别这种外道之人,可能这也是故事的一个用意。
山羌偷官库衣喻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 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 “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 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王见贼已, 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 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 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 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 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 著,亦复如是。
假的真不了,窃取别人的物品以为自己拥有了,但是自己根本不会用,必定被人识别出偷窃而得;
窃取佛法迷乱上下,自己确不知法相。窃取别人的思想和知识,以为就是自己的,殊不知不是自己学习钻研得来的,永远是不会拥有的。
所以,不要有投机取巧之心,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学问,才有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