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心脏搭桥、人工耳蜗还是大部分人乍一听遥不可及的稀奇事件,天方夜谭的医疗手段。不过换一种想法,手机也是“植入”并紧密耦合的一种存在:城市里的大部分需要以此生活,乡镇里闲暇时间由此消磨。甚至前智能手机时代都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也越来越少的人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可以离开智能手机,过上原始的生活”。
通过一个常见的画面和夸张的标题《手机废人》描述了虚拟世界重复现实世界,以及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生活方式:按照手机app提示养育但却忽视现实反映的养育的照料者,重复打分、排位与霸凌的初高中学生,为了工会任务不惜放弃个人学业与社会关系的游戏狂人,沉迷手机游戏忽略亲人关系的老年人,在线出让性资源的女学生等。线下的世界规则再一次上演于线上,线下的犯罪再一次演变在网络,人性的自私、冷漠、贪婪与残忍变本加厉,被这些人性控制的人丧失了成为主动行为人的能力与品行,甚至难以在现实世界继续生活。 这些案例总结一下就是现实世界中尚未解决的种种问题再一次线上重复,甚至伴身成令人更难以脱身的诱惑与刺激。虽然一部分人已经有所认知,但如何自救仿佛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书中虽然没有和科普读物一样,以最清晰简明的方式标注摆脱方法,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供读者参考。从依赖外部帮助和切断程度两个维度看下来,总结一下有以下方法:
【外力强制切断型】在社会团队的帮忙下完全远离手机,如戒手机会、法律规定某一使用用途的年龄与时间。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强执行性与短期有效性,但长期效果一般较差。
【自驱延迟满足型】依靠个人认知与习惯养成减少使用手机频率,如需要用手机之前自我暗示拿起手机的目的、空闲时间不习惯性的拿出手机等。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内驱的强有效性和持久性,不依靠外部组织,但如何唤醒内驱可能需要时间以及事件严重程度的唤醒。
【外部变故型】突然切断虚拟世界兴趣点的关系与联系,如发现游戏公会的解散,聊天群与自我认识的错位等。这种方式一般而言不依靠个人的意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某类内容的成瘾,但对于尚未切断心理联系的人而言是一种“灭顶”打击,容易产生生命无意义感。
书的最后给出的关于独立思考和自我行为的总结升华了整个纪实
“历史曾多少次证明,当人们一味屈服于大多数人的声音.无视少数理智、冷静的观点时,未来迎接他们的或许就是一场悲剧。”
“我们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过往,但现在与将来还掌握在我们手中。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手机这一文明利器的问题。”
对于每一个已经认识到成瘾性并试图做出改变的当代人来说,抵抗现代社会的成瘾最后靠的还是自我的不断反抗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