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德)黑塞

无物不好。万物也皆恶。

微信读书共读书,第一本因为看书产生直接收益的作品,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时的背景音乐,切换到大熊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黑塞的自传式小说,大多评价都提到文笔的诗意,那我就不细说这点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版本汇集了《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漫游记》《童年轶事》《我的传略》《乔迁时的遐想》,在《漫游记》等个人经历中能对其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理解。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42岁的的黑塞从破碎的世界回到破碎的生活状态,美丽的理想变得癫狂,战争在瞬间能够改变自己的毕生所学。42岁的克林索尔以画家的身份出场,是黑塞对世界的一种重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极富冲击力的色彩去囊括,是画家另类的同世界产生心灵共振的方式,但是人类的画笔如何还愿自然的美景?正如我们再努力也无法将夏天留住。而壮年间的意外死去很难不联想到梵高。

克林索尔在人生最后一个炽热而短暂的夏天中的思考,是人类和命运的对冲。

七月和朋友们喝酒、讨论人生。克林索尔的每个朋友:占星师、杜甫、李白等人身上写满故事,同《荒原狼》中出现赫尔曼一样,黑塞擅长将自己的不同状态通过不同的角色投射出来。大家有酒、有姑娘、有绘画,生活状态极为丰富,黑塞在精神状态上和李白高度相似。以自由的心享受生活,李白爱游览名山大川和炼丹,克林索尔爱美女和绘画,在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双重沉浸下的是内心的不羁和希望不再下沉的自我拯救,看起来潇洒的两人都有自己的求而不得。现实生活上,黑塞和杜甫的经历很像,黑塞经历了世界大战,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两人的儿子都因病死去,看过满目疮夷的世界,都留下超绝的作品。

一方面自称李太白,将朋友称为杜甫的做法能看到东方文化对黑塞产生的深远影响。东方的诗人哲学去化解欧洲千年自以为中心的骄傲,成就黑塞的浪漫。另一方面亚美尼亚占星术士和杜甫一起出场的剧情内,想到《三体》中各类人物集体出现的游戏画面,这个夏天宇宙将为你闪烁。

撇开黑塞想要表达的核心,夏夜一群人,一边喝酒一边吹牛看星星,一起聊艺术、聊音乐,聊天还是得和善于聊天的人一起才有意思,往往能打开自己的新视角。

八月来到小镇上,邂逅姑娘。黑塞认为自己是漫游者,与同土地融为一体的农民是不同的,迷人的远方和自己的幸福在一定阶段里画上等号。漫游者的漫游和漂泊,很大程度上就是爱,就是情欲。他爱抽象的爱情本身,不是爱具体的人。可能正是对抽象的爱的追求,心中酝酿了过于完美的状态,便很难接受世界的破碎,尤其是当时黑塞经历双重破碎下的自己。故而,反衬读者去吸饱世界的丰盛,要热爱生活,而不是热爱生活的意义;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爱情。

九月疯狂地创作自画像。以绘画表达自己同命运的斗争,梵高同样在一段时间内绘制了许多自画像,两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在此刻形成融合。最后胜利了,于是他“洗澡,刮脸,穿上新衬衫和外衣,驱车进城采购了送吉娜的水果和香烟。”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回到了平静的一天。内心经过剧烈挣扎极其普通地走向终极,淡定的状态使自己不再需要去逆转星象来改变命运。当欧洲人能平等又平津的迎接世界的变化时,才是欧洲真正完成了自画像,完成了对自己的审视。

同时在夏季,回顾克林索尔的少年时期。彼时的他,充满少年意气,玩游戏时的得心应手,身上蕴含天地不可再生之物。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银鞍白马度春风的少年郎,和常人不同,自信和勇敢围绕周身,自己就是来自人间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42岁的克林索尔,对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在精神的崩塌中重构另一种自信。

最后,看到月亮脸,是不是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卢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