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

                      温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先生以抒情散文的笔法,回忆了他在清平湾的生活经历,和一位有趣的放牛倌“破老汉”的故事。当代作家王蒙曾这样评价:《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小说在情节安排中多次融入陕北民歌,是信天游,质朴而又迷人的梦。诚然,书里所述就像一个质朴而又迷人的梦。读完此书,内心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在那个遥远的清平湾岁月里,日子很苦,饭不饱衣不暖,但仍不乏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温情。

        那里民风淳朴,人们憨厚诚实,单纯善良,贫瘠的土地上长着慈善的心肠。“‘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少少见了我都这么说”这是“我”在清明节的时候病倒了,腰腿疼的厉害,队长端着白膜前来探望我,心疼我离家远。队长便提议让我来喂养牛,社员们一致同意,他们都心疼挂念着我。这份活虽然较轻,“我”确是感到了沉甸甸的情意。他们不进对我这么好,对来往的过客依然心存善念,对人坦诚热情。“我”半夜起床喂牛,忽然从草丛里站起来两个人,吓得够呛。原来是从绥德来的瞎子说书的。破老汉就把他们引回自己的窑里,还给他们端干粮吃。又在第二天,请全村人出钱听了一会书。这时候想起《周易》中的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来形容他们也不为过。做一个有德行修养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与人与自己都是有益的。修养不关乎身份地位,无论贫富。个人修养的高低,只看一个人内在德行,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微笑是一种修养,善待他人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修养应当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上。这也是破老汉和村民们给我们的忠告。

        地球上没有哪个物种像人和动物一样,相生相制,不离不弃。动物既是人类刀俎下的食物,又曾被当做宗教的神圣事物被顶礼膜拜;在被奉为人类的朋友和帮手的时候,又成为被人娱乐和消遣的玩弄工具。在这个村落也不例外,人和牛相依相偎。破老头说老黑牛救过全村人的命。如果没有老黑牛和老生牛繁衍的后代,全村人就倒了大霉。作者还描述了这么件事:夜里,“我”起来给牛添草,发现老黑牛喘着粗气站着,没有卧下睡觉。原来是一只牛不老窝在它的肚皮下睡得正酣,等到“我”把赶开,老黑牛才噗通卧倒。如此,牛也是通情达理。能为小牛当一个庇护所,也能感激作者,有牛崽的母牛和小牛之间有血缘连着的线,回去的时间晚了便“哞哞”的叫唤,牛也是含有饱满的情感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还体现在尽管生活很苦,也没有人逮食小动物。比如你若讲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准会瞪你一眼。不会吃燕子的肉,还会期待燕子来家作窝,代表有好的运气。

        似乎在陕西,信天游和黄土是其代表符号。文中没有尖锐苛刻般的悲怆,没有渲染的大悲大难,而是明朗朴素的黄图生活,而是坦荡荡的信天游漂游天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土地的孩子,他们从土地中索取,死后又回归土地,他们的身上有土地的大气和辽阔。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破老汉,一双铜锣般的嗓子最爱唱歌,一路走一路唱。“人愁了才唱的好山歌”,唱的是苦中作乐,唱的是对好日子的向往,唱我想唱,唱我所思,唱山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最直接的表达。在这个遥远的贫苦的清平湾,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大城市的冷漠,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对生命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淳朴自然的人性温情。也有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一份永恒的民族精神,一份不折的民族脊梁!

        清平河的水还流着,红犍牛还活着,破老头还爱唱,生活也在慢慢变好。清平湾也没有慢慢遥远,它就在作者的心里,在读者的眼里,在崖上的红山花里,在房檐上的燕窝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教给我们的是在困难中看到美好,在贫穷中依然保持淳朴的情感,要依然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无论什么年代,都要有温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