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国焘放弃了川陕根据地。
如果他不放弃,中央会不会去他所在的根据地?
毛主席谈陕北根据地,
这个地方是我们的落脚点。……将来中央走,这个地方是出发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
中央是需要一个落脚点和出发点。
那么,他和四方面军将具有特等前途。
2、张国焘放弃南下。
如果他南下后,不放弃,一直坚持住,又会怎么样呢?
那么,他和四方面军将具有一等前途。
3、张国焘放弃我党,跑去武汉投降蒋介石。
如果他一直留在党内。
那么,他和四方面军仍将具有一等前途。
4、如果1948年11月,他放弃大陆,去了台湾。
如果他不逃跑,会怎么样呢?
那么,他仍然具有一定的个人前途。
5、解放后,他放弃认错,不能回大陆。
如果他认个错,就回来了,其后,会怎么样呢?
那么,他的后代仍然具有一等前途。
分析:
1、由于3、4两处是明确的逃跑,可以认为1和2也是他个人的一种逃跑。
2、只是3、4时他再也不能带人跟着他走了。
3、每一次逃跑,他的未来就断崖式的跌落。
4、在外界环境压力达到人的极限时,他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这就是他的命运。
结论
任何事情,永远不要逃跑,逃跑是自毁前途,就想想张国焘。
何为命运
1、在极限之下,由才华发挥的阶段。
2、在极限之上,由命运注定的阶段。
极限到了后,有四种选择:自毁、逃跑、转移、不放弃
自毁:
要靠贵人相助,比如陈庚之对于蒋介石。此后,蒋介石就选择转移和不放弃相结合了。
转移,仍然拥有远大的前途。
不放弃,能够获得超额回报。
逃跑,是最差的选择,甚至未必比自毁好。
改变极限命运?
1、提升自己的极限。
初始时抬高自己的目标,定出什么样的目的、目标?攀登什么样的山?那么很自然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极限,而各个极限不一样。
毛主席初始目标就很高“改造中国与世界”、“另造环境”、“存一个“向外发展”的志”。
2、设想最坏的情况,并以之作准备。(毛主席用的方法)
设想到的最坏情况,就是自己的极限,当你为之作了充分准备,那么,你的极限也提升上去了。
3、回答“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问题,降低自己逃跑的可能性。
毛主席回答的是“何为正确?”
毛主席,
“我们在延安住了10多年,一直处在和平的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要走,我无颜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见面。”
毛主席,
“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战场上就可以减轻点压力”。
4、招揽谋士,建立谋士团,以别人的极限为自己的极限。
5、跟对人,跟对一个不放弃、不逃跑的人,以别人的极限为自己的极限。
这是总理的做法。
毛主席处理极限
方法1:
事物都是可以分割的。帝国主义也是事物,也可以分割,也可以一块一块地消灭。蒋介石八百万军队也是事物,也可以一块块地消灭。这就叫作各个击破,这就是欧洲和中国古书里说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要看书啰,谁打仗还拿本书去看。我打仗从来不看书。少看一点,看多了不好。
这是分割极限。
方法2:
综合就是吃掉敌人,我们是怎样综合国民党的?还不是把敌人的东西拿来改造。俘虏的士兵不杀掉,一部分放走,大部分补充我军。武器、粮秣、各种器材,统统拿来。不要的,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扬弃,就是杜聿明这些人。吃饭也是分析综合。比如吃螃蟹,只吃肉不吃壳。胃肠吸收营养,把糟粕排泄出来。你们都是洋哲学,我是土哲学。对国民党综合,就是把它吃掉,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扬弃。
这是步步升级自己的极限。
方法3:
战争是一个皮球,他踢过来,我踢过去,最后踢到他头上。战略上如果不考虑战争消耗,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人讲过的,毛主席讲了这句话。
这是把极限转稼到对手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