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连喝了两杯咖啡,一个年龄相仿的成功女性前40年的人生感悟及浓缩,触动很大,也许这也是自己前40年的一个总结及感悟吧,以下是一些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书摘。
机会来了,就要抓住,任何时候都不会做好准备,我们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孩子的思维永远是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羁绊,没有对未来的惆怅,所以孩子简单而明快。而成年的我们就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顾虑,才会踌躇再三,身心疲惫。
人的命运或者说是际遇,都不是一两个大的转折点决定的,人生大的转折点或者说高光时刻都是一个线索引发另一个线索。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也许是偶然的机遇促成,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一个个转折点的途径由何形成。
对时间的把控,高效能投入才有高产出,。所谓的外表光鲜的人生经历其实都是当事人高投入,高专注的结果。
一切学习的基础是专注,专注的前提是平和,平和的前提是有安全感,这是一个闭环。
养遇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射的自身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并不自知的恐惧和匮乏感,会影响我们对孩子公平对待。
需要转变的底层信念: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而是成全的,世界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 都会因为他是他而在这个世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无论如何,要有明确的目标,从目标开始,而不是从限制开始。目标有了,自己才会调动自己的身心以及调动身边的资源去达成。否则,就在一日一日的生活中迷失自己。
生活的际遇就像是冲浪,要臣服,放弃自己的偏见和喜恶,“臣服”于生活本身,接纳海浪之后才可能冲浪,接纳自己后已经允许自己和海浪融为一体,全身心的随浪而动。
烦恼及菩提,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自己对事情的第一反应洞察自己,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看到一层层盔甲包裹下面那个核心的自己。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对我们的情绪负责,那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你的允许,就没有人激怒你,没有你的允许,就没有人能伤害你。
最浪费时间的事之一是我们陷在内心戏里无法自拔。
我们为什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判,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
在任何阶段,都不要把主动权交出去。不管是交给一个职位,一个人,还是一个阶段。我们都有如何度过的主动权,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我们还是有做决定的空间,哪怕看上去有很多限制,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放弃了,反而是没有可能成功的。
遇到重大事件或困惑不断追问,问自己的内心,找到内心那个真我,真我的绽放,将外延到外在的我,合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自恰。
多深度思考,这样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试着敞开自己。
生活中比较确定的事,选择学习和复制;不确定性大的事,选择与众不同;多考虑微观因素,少考虑宏观结果,改变都是在微观层面上发生的。
“五六个人原则”,不管你在什么环境,学校、职场、家庭,你周围的五六个人构成的微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宏观环境。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全自己。幸福的密码无非是外化的自我和本我的同一。
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灵魂和外在的一致,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
我们向内探索自己的根扎得越深,向外伸展的枝叶就越繁茂。
为什么放下这么难?因为它不是靠理智可以做的决定,内在的自我和身体都需要看见、感受、释放 、才有可能放下。当我们有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觉得缺乏根基的时候,可以做冥想。
读完后的觉察:
面对40岁想转行的我,一方面是对年龄和挑战的恐慌,理性大脑知道自己的中年危机,
潜意识里自己身陷年龄对自己的限制,(为什么觉得40岁就没有机会重新再来?因为大环境如此,周边人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个情况)。
如果自己全情投入,没有产出怎么办?自己损失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转行?
1. 喜欢心理学,想获得生命的新体验,觉得那个应该是自己的方向,能更深刻的领悟人生。
2. 经济上也许能收获比现在多一些,也不会存在年龄限制,时间上相对能自由一些。
现在遇到的阻碍是什么?
1. 面对自己的现状,主要是经济上捉襟见肘,每个月信用卡的还款压力,自己没有更多的经济支撑。
2. 学习比较混乱,没有系统的学习。
3. 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我如何去消除这些障碍?
1. 目前工作基本上能保证正常生活;
2. 先看基础的理论,花钱少,为自己夯实理论基础;
3. 放下不好意思,放下薄脸皮,放下怕麻烦别人的想法,问自己能认识的人,该如何达成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路径。
如果自己按照所有的办法都尝试了,最终还没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说理想,自己损失的是什么?能否承受起?是否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