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书面表达好写,因为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优化,更容易让人信服。其实书面表达还有很多不利的地方。
书面表达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你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让读者接受,或者没有吸引力,没有与读者的互动,那读者是能够将你的文章扔在一边,根本不给你解释的机会。
书面表达相较于口语表达的优势是可以将文章的内容写得更加漂亮,更加精彩。有对比才能发现区别,所以今天我想讲口语表达和口语表达进行对比。
1、用词、用语的区别
音频,交流,更加偏向于口语化,是属于“随意的语言”。
书面表达,属于正规语言。
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需要注意场合。如果在一份正规研究报告用口语化,会让人觉得缺乏权威性。
口语表达时可以使用一些概念,而书面表达使用概念会让人觉得无趣,特别是动词。
书面表达过程中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其中的一些词语就需要进行替换成更加吸引人的词语,所以,书面表达词汇量非常重要。
2、表达结构的区别
口头表达一般是采用时间从前往后,先因后果的顺序进行叙述。除非这件事情很重要,比如我今天出现了车祸,在给领导打电话的过程中就会说我今天想要请假,然后再说明理由。
而书面表达的形式就多种多样了。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给结论再给说法,还可以先把自己的大道理讲出来。
先因后果中最出名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说明现在的国内局势,现态情况,然后再说明将要采取的行动方针。这样写自然流畅,大家会感觉北伐是历史的选择。
和出师表不同的是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是先给结论,讲自己的做法,然后再倒叙说原因。
当时赏识乐毅的燕昭王去世了,儿子燕惠王上台后,听信谗言,罢免了伐齐有功的乐毅,乐毅回到母国赵国,结果燕国军队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得到的齐国70城都丢了。燕惠王才想到乐毅,派人去请乐毅。乐毅没有回去,让使者带了一封信回去说明原因。
乐毅开篇是这样写的,“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书信的开头就了结论,乐毅不能回去,接下来说明不能回去的理由。
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不用乐毅的行文格式呢?是因为对象不同。诸葛亮好歹是刘禅的臣子,以后还要刘禅支持北伐,不能张口就给结论。
乐毅已经离开燕国了,而且打算和他老死不相往来,就直接给一个痛快话,省得燕惠王看了一半生气还不知道结论。
3、信息方向不同
人作为听众在接收信息时,完全是单方向现形的是被动的。
口语表达一次只能提供一个线索,如果线索一多,听众会跟不上。
我们平时在聊天中,如果一个人语速过快,我们就会说,等一下,你刚刚说了什么再重复一下,所以口语表达很重要的就是要合拍,要有对象感,我说得话是要让你一个人听懂。
书和文章不同,是可以来回翻阅的看的,读者自己可以控制阅读的速度与节奏的,所以作者有时为了显示出彩就会设置多条线索。
文章中如果只有一条线索,就特别容易让人感到乏味,而多线索,就会容易让读者看着越来越出神。
甚至有些作者会为了达到轻松阅读的目的,在文章中插入一些小贴士,给读者达到缓换换思路的作用。
4、逻辑复杂不同
口语表达比较简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一般线索不会太长,太长了听众非常容易走神,一般听众有效注意力的时间只有5分钟,所以如果前面铺设的内容太多,听众会感觉没有兴趣而离开了。
书面表达不一样,只要能够不断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行文逻辑可以搞得很复杂,而且未必需要把重点放在前面。
书面表达常用的就是层层递进和剧大反转。
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人物都是小角色,一开始了不得,回头来看稀疏平常,这就是用到了层层递进的方法。
剧情大反转的好处就是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层层递进的好吃就是思维缜密,思想深刻
剧情大反转因为篇幅的原因不能说太多,简单说就是先树立一个对立面,对立面是普通人的通常认知,然后推翻对立面,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体来说,口语表达更加简单,在用语。结构。信息和逻辑复杂程度上比不上书面表达。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阅读和写作,难度比口语高得多,所以也就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语文。
明天我要整理的就是阅读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