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在曝出乐清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恶性事件后,滴滴紧急下线了顺风车,进入漫长的整改期。
竞争对手的“危”就是自己的“机”,一直被边缘化的嘀嗒出行趁机收割了一大波用户。
一晃5个月过去了,滴滴顺风车上线仍然遥遥无期,嘀嗒顺风车……不好意思,还是没有存在感。5个月,千载难逢的机会,嘀嗒竟然没抓住,眼见着阿里背景的哈啰顺风车入场了,红利期也到头了,嘀嗒翻身的梦想破灭。
让人不禁要问: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到嘴的肥肉都吃不下!
比较过滴滴和嘀嗒后,我只想说一声:该!
首先,佛系的营销
滴滴顺风车下线后,大批车主和乘客一下子被悬在半空,出行都成了大问题,这时候嘀嗒适时杀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才对,但诡异的是,没看到嘀嗒在任何媒体的任何宣传信息,导致大部分车主和乘客必须多方打听搜来搜去才知道它的存在,不擅长用搜索的干脆就放弃顺风车了。
我天,你是有多低调。是因为正在整改的风头上不便高调宣传吗?话说回来,监管机构没动你,说明你可以存续,正是你大肆宣扬自己的时候啊。自己不会宣传,找个外包团队可以吧?相信市面上玩成精的营销团队能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其次,自绝于用户的运营
作为一个顺风车主,滴滴一凉就转投嘀嗒了,结果卡在认证车主的步骤进退两难。在我完全按照嘀嗒的要求提交证照后,嘀嗒给出了提示: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说实话,在互联网已经把服务做到极致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如此低下的效率了。不过惊喜还在后头,7个工作日后,进度仍在“审核中”,再等,半个月过去了,仍在“审核中”。不得不怒卸App。大概过了一个月,我都忘了这回事了,嘀嗒发短信告诉我审核通过了,这才喜提车主资格。
一个月的审核时间,同志们,试问有几个车主能撑这么久?嘀嗒是存心要逼走用户么?更严重的是,你服务的除了车主还有乘客,乘客进来了,车主没进来,乘客的需求谁来服务?嘀嗒的工作人员么?还有那个自我打脸的“7个工作日完成审核”,做不到别瞎承诺嘛。
也许是嘀嗒人手不够吧,但是如果能给用户一个及时的反馈是不是好很多?比如给7个工作日仍未完成审核的车主推送一条“近期审核工作量特别大,客服小妹已忙到晕厥,审核时间可能会延迟”,给没打到车的乘客推送一条“一大波司机正在排队审核中,暂时顺风车比较少,请继续支持我们”,是不是让用户多了些信心?
再次,管理的无为
嘀嗒强调自己只是信息的撮合者,顺风车是司机和乘客自发自愿的行为,平台不干预也不承担责任。这……不是你管理缺位的托辞呀!
作为一个平台,理应通过适当的运营策略,引导用户、盘活用户,维持一个安全、活跃、良性的商业环境。可是嘀嗒做得很不够,比起竞品滴滴,简直是云泥之别。
一、价格机制
先说结论,嘀嗒的邻近城市出行价格偏低,低到什么程度?甚至低于大巴车价格,低到车主完全没动力接单的程度。确实,顺风车嘛,价格不用太高,给个油费就可以了。但是在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百分百顺路的车主和乘客,时间和起/终点稍有不同,就意味着要等待、要绕路,有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当成本和收益不相当时,车主就失去了接单的意愿,车主不愿接单,乘客就没车坐,接下来就是用户流失,平台冷清。
令人费解,滴滴在抽成10%的情况下都能给到车主和乘客一个双方可接受的价格,嘀嗒不赚一分钱,却给出一个双输的低价,这是要自绝于用户咩?
优化定价策略,提振车主的接单欲望,是眼下嘀嗒需要迫切改变的地方。
二、信用体系
有句话说“你没法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用在嘀嗒的信用体系上还挺应景的。
嘀嗒顺风车的乘客可以随意悔单,不受任何惩戒,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司机急急忙忙跑到约定出发点,却收到“对方已取消订单”的提示,内心有多抓狂。
虽然司乘双方可以给对方打星星,发文字评价。但也仅限于此了。信用分没有跟任何实质业务挂钩,不影响司机接单,不影响乘客坐车,该怎样还怎样,太阳照常升起。
这样怎么可能营造出良性的商业环境?总会有那么些奇葩司机、奇葩乘客,坏了心情,坏了规矩,如果不受一点惩罚,用户的怨气怎么消除?
三、管理调控
滴滴顺风车虽然饱受诟病,但能做到行业独角兽的地位,确实有过人之处,一是合理的定价,充分调动起了司机接单的积极性,甚至让部分司机专职跑顺风车,让绝大部分乘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二是出现偏僻路线无人接单时,平台介入,用真金白银的现金奖励,引导司机接单。这是滴滴在满足用户需求上所做的努力。但是在嘀嗒上,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司机、乘客朋友们,发布了需求之后就各安天命吧,嘀嗒不管这一茬。
再再次,力有不逮的技术
我算是明白了,嘀嗒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懒,那么不作为,其实非不为,实不能也!
一个很基本的要求:路线匹配,嘀嗒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路线匹配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司机一个乘客的匹配,两个人,两条线路,取到各自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距离和路程总长的比例低于设定的阈值,或许可以得到最粗浅的路线匹配度。另一个是一个司机和多个乘客(拼车)的匹配,这就涉及最优路线规划,先接谁先送谁才是最顺路,在这个问题上,嘀嗒是完全蒙圈的。所以在“再拼一个乘客”的时候,他能给你拼出八竿子打不着的乘客来。
何况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和现实中的路程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直线距离3公里,在现实里可能对应着三种情况:顺路、绕道、折返。显然,嘀嗒的算法还没顾及到这些。
再再再次,无力吐槽的用户体验
粗陋的UI设计我就不吐槽了,刚刚转投嘀嗒的时候,我反正是被毫无设计感的界面吓了一跳。后来改了一版,页面重新设计,虽然跟滴滴差距还是很大,但也改善了不少,进步值得肯定。不过有一点真是不吐不快啊。
改版后,司机接单前不能导航到乘客起点或终点,单单告诉司机一个x公里的直线距离有什么用呢,没法通过导航了解具体路程有几公里,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能到达,这单接还是不接,让司机怎么决策呢?
还有,iOS收到推送的订单消息后,点击从来没有成功跳转到行程页面,一直如此,无力吐槽。
开启上帝视角,我们会觉得有很多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却做不好,明明可以学习的竞品的优点却不学,但回到现实,或许才能明白力有不逮的无奈。
顺风车市场之大,令无数巨头垂涎,嘀嗒本来已经被边缘化了,遇上滴滴整改才有了一点点机会,机会稍纵即逝,随着哈啰的入场。我对嘀嗒不无悲观,或许它失败的命运已提前宣判。
互联网马太效应特别明显,赢家通吃,只有第一,没有老二,做一个陪跑者结局往往很悲惨,作为一个机会来临时还没准备好的陪跑者,更加悲惨,只有不断夯实自己的公司,在巨头犯错时才能抓住一线生机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