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过自身的规则感产生的自律,才是真正的自律,内在驱动力,是需要锻炼和学习的
不能够自己做决定的孩子是一种什么表现,一种是无所适从,一种是很听话,失去了主动性,有一种孩子表现的非常调皮,在家经常被惩罚,当面讨论孩子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内心过度被压抑或者被限制,就会跟成人对着干,如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自由,孩子就没有足够的自律和自信
通过生活中摆放东西的秩序,完成孩子内在对秩序的渴望
每天的流程是一样的,规则是一样的,孩子会对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大家都遵守一样的规则
环境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不是老师来决定的,所有都要遵守这个规则
我们做出所有选择的时候都要思考是否影响到其他人
社交敏感期大概是四岁半左右
公共环境,如果大声喧哗那么就会影响别人,所以培养孩子的室内声音
孩子可以自由的在教室走动,也可以去户外,但是要慢慢走,不可以横冲直撞
如果孩子一直都不想工作,可能是不懂自己做选择,那么老师就会协助孩子做选择
当孩子尝试过的东西之后可以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如果没有尝试过就拒绝是不可以的
孩子早上去了学校要帮忙做事,擦地啊,搬桌子,喂鱼或者什么
中午不午睡的孩子要帮忙做事,帮忙洗碗,整理教具,要帮忙扫地,
让孩子做家务很重要,可以帮助孩子协调肢体
如果帮助孩子统一行为,要使用优雅语言,大喊大叫是不可以满足孩子需求的,要学会等待
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的规则要一致,要温柔的坚定到底在蒙氏环境里老师会执行,当你准备好之后再来,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干什么,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干什么,
我们需要跟随孩子的节奏,
孩子在家要控制自己音量不可以一直尖叫,如果尖叫是要被阻止的
孩子自己知道应该要吃多少,上厕所等等的吃喝拉撒,要放手孩子自己做决定,要相信孩子
自己决定自己吃多少,如果没有吃完,被规定不可以吃点心
关于礼貌的问题,只能通过言传身教,家长是有礼貌,孩子就会学到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要去接纳孩子,
孩子哭闹会让家长手足无措崩溃,认为哭是不好的事情,哭是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用哭去发泄,孩子要到18岁才可以完全控制自己情绪,当孩子哭时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比如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是应该怎么要,要接受孩子的哭闹
如果孩子没有选择的能力我们需要去帮助好孩子选择,但是是可控的范围,比如孩子要什么,你如果说你不走我就走,这样的选择是不好的,可以说你自己走或者我抱你走,让孩子尝试自然后果,主张让孩子去体验吸取教训
奖励和惩罚,如果给孩子奖励激励,就会消减孩子内在的选择动力
如果孩子说一些不理你了不喜欢你了,可以和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不想理我,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很爱你,等你想要理我我们再去沟通
家里很多玩具,我们需要减少,玩好一个玩具再玩另一个,很多时候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收拾玩具
六岁以内吃手指是被允许的,只要孩子不影响他们不影响环境,不伤害自己,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社会上什么人都有,如果在社会上碰到没有同样规则的事,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要保护好孩子,要帮助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