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从生物学意义上,可以上纲上线到“人的本质特征”这一高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只有人才有自觉的可能,不能够自觉的,压根就算不上是个人。这话多少有点骂人的味道,实际上,不能够自觉的人,差不多算是放弃了自己人之为人的天赋。
生物学意义上的事儿,和大多数的人都扯不上关系。许多高度自觉的人,压根不知道自觉这么回事儿。也有许多不够自觉的人,就算是知道自觉是怎么回事儿,却从来不懂得将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无法转化成行,做不到知行合一——知道与不知道是没有多少分别的。
自觉,不是一种很好看的状态。
一个孩子按着闹钟作息,迎着朝阳锻炼,专注的投入学习,懂得提前预习、及时复习,加强练习,将自己的学习安排的充实满当,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对自己的未来有深远的打算,对曾经的梦想矢志不移。在父母眼中,他才算是自觉的。这大概就是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最好看的状态了。然而,这样“自觉”的孩子,通常都是在“别人”家的。
实际上,当我们试图去描述自觉的标准时,已经丢掉了它的本质。自觉——是自我觉察与觉悟,外力可以有所影响和引导,却断然无法由外而内予以强加。自觉,断然不是一种很好看的状态,它一定是内心发力的结果。作父母的,如果一定要追求这种状态,不妨让孩子觉得他(或她)应该努力表现出这种状态。
有一位母亲,看到女儿进入到初三,成绩却在不断下滑。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打、骂、吼都成了最苍白、无力的手段,在明白这些方法都无效且无法真正实施之后,这位母亲反而转向平静。她坚持每天精心为女儿做好每一顿饭,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也不懈怠。为煲好一锅汤,她能够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开始折腾。尽管学校离家有四五里地远,她仍然坚持每天中午为女儿送饭,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终于,一个在大雨里淋透了也要坚持为孩子送饭的身影深深地打动了女儿。那一次,母女两人忘情的拥抱在雨中。从此以后,女儿的成绩不断提升,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
中国文化中的理性成熟特征表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所有的成年人都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但在行的层面上,却未必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所以,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使后世敬以为圣贤。真正智慧的人,是从来不会要求别人自觉的,因为自觉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就算是希望自己的娃自觉,也是要从自己的自觉做起。
自觉,是个日生日长的娃。
自觉,不仅仅不是一种很好看的状态,它甚至不是一个静态的、固有的概念。自觉本身,是人对于自身生命力量及其潜在力量的解放。一个人的潜能一旦获得解放,他的生命状态怎么可以限量呢?
自觉不可限量,也就决定了它自身的难以标准化。人对于自身自觉的开发程度,差不多决定了他的生命高度。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命高度是参差不齐的,人的自觉程度也是不同的。
同样都是中学生,有的孩子高度自觉,因为他对于学习的认识,差不多到了理性的程度。比如,在中学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比如“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李白。另有一些孩子,并不怎么自觉。他自身对于学习的认识,差不多还停留在感性的程度上。
当我们与那些不够“自觉”的孩子谈心,会发现,他们对于学习本身的态度是消极的。在这些孩子眼中,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学习是努力了也不见得有好效果的;学习是不自由、受控制的。归纳这些说法,我们不难发现,“很苦很累、没有效果、不自由”全部都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使一名以学习为主要使命的学生陷入到越来越糟糕的下行循环中,这才是导致他学习落后的根本原因。
开发自觉,就是要帮助人从越来越糟糕的下行循环中超脱出来,步入到越来越精进的自觉向上循环中去。帮助孩子感受到学习之中的甜美滋味,他才会意识到学习是有丰富味道的,有苦有甜,他才会在这种辩证体会之中,自觉趋向于向上。帮助孩子看到学习引发的自由,他才会体会到深度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够主宰和驾驭自己的身心。帮助孩子获得好的学习结果,他才会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才会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自觉。
自觉,是一个日生日长的娃。一旦在人心中种下这一种子,只要他还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就一定会向上生长,就不难成为一株参天大大树。怀特海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是这个道理。摇动另一棵树的力量——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觉,被摇动的那棵树,也恰是启动了自己的自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