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五十三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4%,分布很广,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各省。
杜姓第一人是酿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说是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的故乡应该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中有杜康造酒于伊阳杜水的记载,另外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对于杜康遗址的类似记录。我们知道今天的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1959年更名),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出自河南,河南应该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由于年代较远,杜康的祖先和后代世系缺乏记录,又有些姓氏书对于杜姓渊源另有解释。《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后杜城者为杜氏。”这一说法认为杜姓祖先是帝尧裔孙刘累的后代。夏建立后,分封建制,尧的子孙封于唐(今山西冀城县西),称唐国。尧的裔孙刘累能扰龙,夏王孔甲时被封为御龙氏。后来迁族人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其后代有的仍然留守旧地。成汤灭夏立商,唐国人出力甚多,取得新一代统治者的信任,升为唐侯。商王武丁时期,迁封于豕韦,国名唐,又称西唐。西周建立后,唐国国君为周王猜忌,成王时被迁到镐京近郊(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改称杜国,号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强盛,引起王室不满,国君杜伯又为奸人陷害,被宣王处以死刑。三年后,宣王死,杜国灭。杜国贵族四散逃亡,约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而那些没有逃走的杜国人,也均改姓杜。从此杜姓后裔遍布于黄河流域,而杜国也被视为杜姓的发源地。
杜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杜康时代。杜康是有史书记载以来的杜姓第一人,他的出生年代,一说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世本》有“杜康作酒(一本为“造酒”)”的记载,注为“黄帝时人”。江统在《酒诰》中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国王少康。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做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南省汝阳县杜康村。明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载:“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有杜水,《水经注》名康水。”该书卷九地理部分又载:“杜水河,城北五十里,源于牛山,由杜康村过铜沟至夹河镇,会于伊(水),长十里,因杜康造酒于此故名。”而且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对于杜康遗址类似的记载。我们知道今天的汝阳县以前称伊阳县(1959年更名),清代以前属直隶汝州管辖,所以说杜康是今汝阳县人证据确凿。杜康出自河南,河南应该被视为杜姓的发祥地。
杜康是中国酿酒业的始祖,为历代帝王尊为“酒仙”,关于他造酒的传说流传很广。据说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再加上连年风调雨顺,粮食的数量越打越多,于是如何贮存这些生产出来的粮食便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杜康是黄帝手下掌管膳食的官员同时也负责保管粮食,对于如何贮存大量堆积的粮食,他开始了绞尽脑汁的思考和试验。他先试着把粮食储存到山洞中,结果由于阴冷潮湿,粮食都发霉了。后来他又把粮食贮存在被掏空的枯树洞中,经过几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装在树洞里的粮食渐渐的发酵了。有一次,他发现从树洞中流出了一种清香的液体,像水一样,但是动物喝了很快就会摇摇晃晃迷倒在地上。他觉得很奇怪,自己也尝试着去喝,结果觉得异常醇美,后来禁不住多喝了几口,于是天旋地转,一会儿就身不由己地醉倒了。醒来后,他马上回去把看到、经历到的如实汇报给了黄帝和其他大臣。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于是黄帝就命仓颉给这种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酒作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饮品日渐普及,并受到中国各层人士的喜爱,杜康也因此受到后世人的怀念,被尊为酿酒始祖。
在杜康的家乡,今天的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还盛传着另外一种杜康发明酒的传说。据说杜康幼年时在家牧羊,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放在桑树空洞中的剩余米饭(秫),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受此启发,杜康用粮食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酒。《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正是这一造酒传说的证明。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记载,“杜康作秫酒”,“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
历史匆匆,沧海桑田,几千年稍纵即逝,虽然杜康作为历史人物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杜康家族,自杜康以后的子孙世系,在时空的剥琢磨砺中已经散落难觅,于是一些姓氏书对于杜姓的源起还另有说法。《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后杜城者为杜氏。”这是对于杜姓源流另一种说法的简单概括。
“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地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是也”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朝建立商王朝,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以及冀城旧地唐民,因仇视夏王,在成汤起义时,纷纷举众支持,为商汤军队攻取夏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今山西冀城的旧唐国又被恢复,称“南唐”,刘累的后裔也被封于韦,恢复其祖先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